在并购热潮之下,海尔系推出了被外界称为“蛇吞象”的重组计划。
12月23日,海尔生物(688139)和上海莱士(002252)双双停牌,发布重大资产重组公告。公告显示,12月20日,双方签署《吸收合并意向协议》,海尔生物拟通过向上海莱士全体股东发行A股股票的方式,换股吸收合并上海莱士,同时发行A股股票募集配套资金。关于本次交易的具体交易方案、换股价格、债权债务处理、员工安置、异议股东保护机制等安排将由双方沟通、论证、协商后,在正式签署的交易协议中进行约定。
停牌前,海尔生物和上海莱士市值分别为112亿元、479亿元,本次交易由此被外界称为“蛇吞象”重组。重组双方均是海尔系旗下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均为海尔集团。
海尔生物作为海尔系“亲儿子”,成立于2005年,2019年在科创板上市,成为海尔集团大健康板块创新战略孵化的第一家上市公司。2023年报显示,海尔集团通过控股股东海尔生物医疗控股,及一致行动人海创睿和海创智,合计持有海尔生物42.67%股份。
上海莱士则是海尔系刚收购来的“养子”。2023年12月29日,上海莱士公告称,海尔集团或其指定关联方收购基立福持有的公司20%股权,转让价款125亿元。2024年6月18日,股份协议转让完成过户登记,上海莱士实际控制人变更为海尔集团,距离本次重组仅有半年时间。最新的股权结构显示,海尔集团通过海盈康(青岛)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持有上海莱士20.02%股份,并控制上海莱士26.58%的表决权。
既然海尔系半年前已将上海莱士收入囊中,为何如今又要将其转手装入海尔生物呢?对于本次交易目的,海尔生物公告称,为打造一流的综合性生物科技龙头、完善血液生态产业链布局并发挥协同价值、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
资料显示,海尔生物是医疗专业设备生产商,可提供覆盖196℃至 8℃全温度范围内的生物医疗低温存储产品,在血制品行业应用场景广泛。上海莱士是以血制品为主业,与前者属于上下游关系。通过本次合并,双方可进一步借助彼此的资源网络,互为市场通路,优化产能布局,实现产业链与市场端的全面整合。
上海莱士一直以来都被各方视为优质资产,其2023年采浆量1500吨,共拥有44家浆站,数量位居行业第二,仅次于天坛生物(600161),稳居行业第一梯队。2019-2023年,总营收从25.9亿元增长至79.6亿元,扣非净利润期间年化增速32%,2023年扣非净利润达到18.2亿元。2024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6.4%、2.8%。
从行业来看,血制品最大特点体现在牌照的稀缺性上,行业准入壁垒高,且监管严格。自2001年起国内未再批准设立新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国家对血液制品生产企业实行总量控制,大量中小型血液制品企业退出或被并购,2023年六家头部企业合计采浆量占国内血浆采集量的70%-80%。在供给受限及需求旺盛格局下,国内血制品长期处于供需偏紧状态,且人均使用量相比发达国家还有巨大提升空间,行业长期前景向好。
相比而言,作为“亲儿子”的海尔生物资产质量要逊色不少。海尔生物主营产品为医疗低温存储,并不具有稀缺垄断性,要面对众多对手激烈竞争,行业天花板也不高。近年来业绩已现颓势,2023年和2024年前三季度营收分别下降20.4%、2.4%,扣非净利润分别下降37.8%、5.9%,其2023年营收和扣非净利润为22.8亿元、3.3亿元,分别仅为上海莱士的28.6%、18.2%。
“亲儿子”资产质量虽不如养子,但含“海尔”量却要高的多。目前,海尔集团及一致行动人持有海尔生物的股份比例合计42.67%。同时,银河证券研报称,海尔生物股东中的天津海盈康企业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天津海创盈康企业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为海尔系的两个员工持股平台,各自持有的股份比例分别为3.47%、3.14%。这样算下来,包括员工平台在内的海尔系总共持有49.28%的海尔生物股份,而海尔系持有上海莱士的股份比例仅有20.02%,员工平台在其中也没有股份。
在亲儿子“海尔”含量更高的情况下,将上海莱士这块优质资产转移到海尔生物旗下,更符合海尔系的利益,而上海莱士公众股东的利益或受损。换股吸收合并之后,公众股东由持有上海莱士股份,变为持有资产欠佳的海尔生物股份。
本次交易推出时点也有利于海尔系。海尔生物和上海莱士2023年扣非净利润分别为3.3亿元、18.2亿元,截止2024年三季度末净资产分别为43亿元、311.6亿元。按照本次交易停牌前市值计算,海尔生物目前的PE和PB分别为34倍、2.6倍,上海莱士的PE和PB分别为26倍、1.5倍。在被吸收合并方估值更低且资产更优的情况下,本次交易显然有利于更能代表海尔系利益的海尔生物。
公告指出,交易对价将在后续正式签署的协议中进行约定。届时,海尔系会给出什么样的对价尚需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