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4-07-23 23:25:30 股吧网页版
专家解读二十届三中全会政策 须解决创新能力不够和内需不足问题
来源:新京报 作者:张晓翀

  7月23日,多位知名学者在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的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上对二十届三中全会政策进行了深度解读,并对未来改革的具体举措纷纷建言献策。

  与会专家指出,当下国内经济运行必须解决创新能力不够和内需不足的问题,需要一揽子政策来解决需求不足的问题,短期或可考虑中央财政资金对民众消费进行补贴,或大幅提升财政赤字率。

  中长期而言,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完善有利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抓住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牛鼻子”,以创新作为引领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表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强调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只有抓住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牛鼻子”,发挥好牵引作用,才能以重点带动全局,引领其他领域改革不断深入,从而使各方面的改革形成合力,只有经济体制改革牵引力增强了,全面深化改革才能推动中国经济巨轮。

  王一鸣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完善有利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决定》把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摆在突出位置,进一步强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这是首次提到的。”王一鸣谈到。

  《决定》提出推进能源、铁路、电信等行业自然垄断环节独立运营和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对自然垄断行业的改革提出了特别的要求。当前,制约市场公平竞争的既有市场垄断问题,也有自然垄断和行政性垄断问题,但后者对市场公平竞争和经济运行影响更大。自然垄断行业大多存在于上游基础行业,其改革会对下游行业的生产成本和竞争力带来积极作用。

  《决定》提出推动市场基础规则制度统一、市场监管公平统一、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王一鸣指出,把符合条件的公共资源交易纳入到一个统一平台上,这将大幅提高透明度和竞争公平性。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联合创始人刘元春指出,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是以新质生产力为抓手,以现代产业体系为载体,以创新作为引领来解决在未来关键时期的一些核心问题。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健全促进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完善服务业体制机制,健全现代基础设施体制机制。

  必须解决创新能力不够和内需不足的问题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表示,当下经济运行有两个主要矛盾必须要解决。首先,创新能力不够,往往会被卡脖子。没有这些经济发展以后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未来在贯彻落实《决定》的过程中还会加码解决创新的问题。

  此外,影响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内需不足。学习贯彻《决定》精神的过程中一定要抓住重点,就是要解决当下问题,要给老百姓获得感。

  “为了学习贯彻好、落实好三中全会的决议,一定要在短期内想方设法把我们的宏观经济由偏冷的状况提升到一个温煦的、有温度的、比较暖和的状况,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容易贯彻落实三中全会的《决定》。”李稻葵认为。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认为,现在需要一揽子政策来解决需求不足的问题。三中全会在扩大内需方面是如何能够解决央地企业和个人资产负债表的调整问题,可以考虑短期发消费补贴给百姓,中期增加老百姓的可支配收入,长期扩大消费和投资。大幅提升财政赤字率是解决现在地方缺钱、企业缺钱、老百姓缺钱的办法之一。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