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4-07-24 23:08:30 股吧网页版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从四方面着手实现“高水平”
来源:新京报 作者:王勇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着眼于“更公平、更统一、更高效、更协同”。

  2024年7月15日至18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决定》明确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和时间表: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2035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这一总目标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提出的,既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一脉相承,又同党的二十大作出的战略部署相衔接,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明确了目标导向。

  不同于十八届三中全会,本次会议提出的十四项重点改革领域,将“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在了首位,新增了“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水平”。其中“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是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这对于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本文将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角度,就四大重点改革方向进行深入分析。

  一、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从四方面着手

  本次会议进一步突出了“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并将“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放在了十四类改革任务的首位,提出“到2035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足以显示出其重要意义。我们预计,政府将在以下几方面着力改革,以实现构建的市场经济体制的“高水平”:

  一是实现“更公平”,即保证不同所有制经济在未来发展中能够获得更加公平的机会。未来将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一方面,继续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聚焦原始创新,推进能源、铁路等行业自然垄断环节独立运营和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另一方面,改善营商环境,努力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提供更多机会,支持有能力的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重要技术攻关任务,制定出台民营经济促进法,从制度和法律层面保障不同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

  二是实现“更统一”,即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未来将推动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市场监管公平统一、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显然这需要破除妨碍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制度壁垒,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顺畅流向优质企业,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

  三是实现“更高效”,即争取资源配置更加高效,生产效能进一步提升。会议指出,必须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既“放得活”又“管得住”,更好维护市场秩序、弥补市场失灵,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四是实现“更协同”,既要明确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了“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二十届三中全会更强调市场与政府协同发挥作用,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有效性和优势,更好地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另一方面要正确定位有形之手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是弱化或取代市场作用,而是弥补市场失灵,防止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等,提高政府行为的有效性和政府服务的质量。

  二、高质量发展与创新体制改革

  高质量发展与创新体制改革也位列本次会议提出的十四项改革中的第二、第三位的重要位置,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举措。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决定》提出了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尤其需要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一方面应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健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体制机制,完善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另一方面,应该注意“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各地须考虑自己的比较优势,择优选择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赛道,避免产能过剩或者重复建设。此外,高质量发展还需要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完善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政策体系。

  高质量发展需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这离不开创新的作用。本次会议也提出了构建支持全面创新机制体制。未来要深化教育、科技、人才机制改革,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我们预计,未来创新机制体制改革重点将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统筹各类创新平台建设,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提高科技创新组织化协同化程度,改革科技经费分配和管理使用机制,赋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二是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提高各类人才素质,强化人才激励机制,特别是加大对青年科技人才的支持力度。三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培养各个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

  三、宏观经济调控与城乡融合发展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在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方面,会议强调要构建国家战略制定和实施机制,健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度体系,深化财税体制、金融体制改革,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要构建跨行政区合作发展新机制。不同于十八届三中全会,本次会议将财税体制改革放在宏观经济治理的框架。我们预计,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将成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近年来国内加速去地产化,土地财政式微。针对当前地方政府和基层财政困难,以及中央地方财权和事权长期不匹配的现实情况,未来将进一步平衡好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一方面重新划分地方财权和事权,尤其是增加地方自主财力,拓展财产类、部分最终消费和劳动服务类等地方税源,提升市县财力同事权相匹配的程度。另一方面适当加强中央事权,提高中央财政支出比例,不得违规要求地方安排配套资金,减轻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压力。此外,还会研究出台同新业态相适应的税收制度,加强转移支付资金管理,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和配置效率。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还需要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近年来,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加大,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占比明显低于城镇居民,成为实现共同富裕的障碍。对此,本次会议提出“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我们预计未来国家将在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开拓乡村建设多元化融资渠道、引导城市资金入乡等方面着力,有效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四、高水平对外改革开放

  本次会议明确提出了“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近些年来,我国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对外开放水平持续提升,外贸结构不断优化、质效稳步提升,以“新三样”为代表的新产量、以跨境电商为代表的新业态、以民营企业为代表的新主体在很大程度上拉动了进出口规模的增长和质量的改善。据有关统计,2023年,我国出口的国际市场份额达14.2%,连续15年保持全球第一。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我国经济增长虽有恢复但动能仍不够强劲、国内消费需求不足,国际环境更加复杂,世界经济深度调整,逆全球化浪潮和贸易保护主义趋势明显。在此背景下,我国非常需要高水平的对外开放,畅通国内大循环和国际双循环路径,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来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因此,“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成为本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领域之一。未来将继续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在扩大国际合作中提升开放能力,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不同于十八届三中全会,本次会议尤其强调了“制度性开放”和“体制改革”,未来将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一是深化外贸体制改革,二是深化外商投资和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同时还将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完善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扩大海外市场,以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升开放能力,有效抵抗西方国家试图脱钩断链的负面冲击。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总体发展目标和具体深化改革措施,综合考虑了当前国内外发展态势、我国在新发展阶段的使命任务,既延续了十八届三中全会、二十大的战略部署,又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指引了未来改革的重点和方向,为中国式现代化了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未来将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

  作者/清华大学社科学院数字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勇教授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