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4-07-30 02:07:20 股吧网页版
市政协委员建议开展城市文化空间微改造,改善文化场馆空间布局不均衡问题 推出一批“家门口的好去处”
来源:信息时报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根脉与灵魂。近年来,广州加快推进文化强市建设,不断建设完善公共文化软件、硬件设施,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数量、品质不断提升。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全市有区级以上公共文化设施近200处,预计到2035年还将新增100余处,将构建超过300处大、中型文化设施矩阵。

  这些大型场馆使用情况如何?日前,广州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组织部分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开展考察调研,与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以及相关文化场馆负责人,通过广州市政协“有事好商量”民生实事协商平台深入交流协商,共同探寻用好用足大型新建公共文化设施的新思路新办法。

  扩大普惠性服务供给,满足群众文化新需求

  建议开馆时间更灵活

  进入新时代,市民对大型公共文化设施服务的需求从“缺不缺、够不够”升级为“好不好、精不精”,对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

  结合自身体验,市政协委员、广州市广播电视台新闻资讯(金曲音乐)广播总监钟慧建议,公共文化设施的开放时间可以更加灵活、有弹性。钟慧介绍,目前文化场馆的开放时间一般是朝九晚五,工作日要上班,周末人又比较多,所以去的频次不高。“文化场馆往往是一个区域的地标,比如广州美术馆新馆就在广州塔附近,岭南广场建成后将形成本地大型文化经济圈,灯光秀、夜经济将会带动艺术消费。”钟慧称,“朝九晚五”的传统服务时间显然满足不了这种需求,“开放时间如果能够再灵活些就好了”。

  改善场馆布局不均衡

  市政协委员、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副院长张艳则从空间布局方面提出建议。她认为,文化场馆的空间布局不均衡,“比较突出的是中心城区与非中心城区之间的不均衡。重大文化设施大部分聚集在越秀、海珠、荔湾、天河等中心城区。当然,非中心城区也有一些场馆,但现有的文化场馆布局不能完全满足大家的需求,特别是农村地区文化设施相对薄弱”。

  对此,张艳给出4个建议,包括对非中心城区文化设施进行改造和升级,在区、镇街开展公共文化设施合作共用;继续推进城市“10分钟文化圈”建设,因地制宜推动基层公共文化设施优化布局、功能完善、长效管理;推进与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融合发展,确保文化活动空间和服务功能;开展城市文化空间的微更新改造,推出一批“家门口的好去处”,打造一批适合休憩、交流活动的新型公共空间。

  部分公益培训课程单一

  广州众多文化场馆不仅有展览,还有丰富的体验课程。市政协委员、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副院长、一级编剧李新华就经常到文化场馆参与非遗技艺学习体验。学习中李新华发现,部分公益培训课程相对单一,存在同质化问题。

  “公益培训课程除了具有本土性、普及性和群众性,还要有引领和导向性作用。”李新华说,“市文化馆要充分发挥中心馆龙头作用,立足粤港澳大湾区,立足岭南文化,全力打造面向湾区、面向世界的民间文化交流中心;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明清书画和历代岭南绘画院藏极其丰富,一定要用好、用足这个优势,打造能够展示中国精神、讲好岭南故事、促进中外文明互鉴的文化窗口。”

  健全总分馆工作机制

  广东省文化厅原副厅长、巡视员,国家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专家委员会委员杜佐祥建议,在市、区两级公共文化设施已具有相当规模、活动载体得到有力保障的基础上,要坚持工作重心下移基层,强化内容提升,优化资源配置,进一步完善和健全总分馆制工作机制,既要发挥好大而全场馆的引领作用,又要重视小而散场所的覆盖效益。

  拓展多样化运营方式,激发公共文化新活力

  多创作“小”产品服务市民

  近年来,广州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打造了不少品牌活动,如“向美而行”“公益文化春风行”“粤韵广州塔——名家周末大舞台”等品牌活动。李新华在观察中发现,一些文化产品存在曲高和寡的情况,大场面、大制作、大舞美往往走不进基层,进不了普通剧场,存在“投入越大离群众越远”的现象。

  对此,李新华建议,应当创作生产更多小而精、小而美的文化产品,更好地服务市民,“比如,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可以多引进一些重磅国内外展览。这些展览都是已经通过社会检验的、得到观众认可的,对提升广州城市文化地位作用巨大。”

  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院长罗奇透露,自2023年11月30日开放以来,新馆共接待观众近80万人,讲解1869场,举办公共教育活动共113场次,目前在积极开展与境外博物馆、文物机构合作交流,逐步完善对外交流合作机制。

  文创产品、衍生产品开发不足

  除文化产品存在曲高和寡的情况,众多文化场馆在文创产品和衍生产品的开发上也存在不足。然而,公共文化设施的文创产品开发,并不是件容易事。“文创产品开发出来后,没有一个销售的渠道,因为我们不能收费。这些文创产品开发出来后就只能变成展品,或者礼品,没有办法向社会公开发售,让它进入千家万户。”越秀区文广旅体局党组书记、局长杨卫国说。

  就此情况,钟慧建议,公共文化场馆一方面要提高增值服务,提升自身的“造血功能”,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另一方面,在操作上要有章可循,“广州刚刚出台了文创产品开发和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的文件(指《广州市关于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设施运营的实施办法》《广州市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实施办法》),希望能够提供实施细则,尽快落实。此外,还需要公共文化设施收费管理政策文件,去界定公共文化服务什么时候免费、什么时候可以收费。”

  市社科院城市文化研究所所长柳立子表示,下一步,广州应在公共财政兜底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的基础之上,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进入,培育文化非营利组织成长,吸引各种社会主体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引入更有效率的市场化机制实现多元公共文化服务类型供给,不断贴近社会精准需要,保障公民的文化权益实现和文化消费升级。

  数字化如何为公共文化赋能

  除了普惠性和个性化的文化需求,市民对文化的体验感也越来越看重。人工智能、VR等新技术也慢慢进入人们的生活。目前,广州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建设广州公共文化云,实现数据共享。

  如何加速人工智能与文化服务之间的融合呢?张艳认为,要充分利用大数据来分析优化馆内资源配置和讲解等服务流程,让体验感更好;提高数字化服务内容的多样性和有效性,推动数字资源共建共享,使人民群众能方便、快捷享受公共文化服务。

  关于用信息化手段提升群众体验感方面,李新华建议,除了对图书资源进行数字化提升,还可以对演艺产品进行数字化赋能,比如推出精品剧目的数字化产品,推出以某个艺术家为原型的数字化人物。“这样可以拓展文化产品的传播渠道,从而更好地走近年轻人、走进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李新华说。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