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4-07-30 06:02:20 股吧网页版
从“工业锈带”蝶变为“生活秀带”
来源:解放日报

  杨浦区案例编写组

  【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推动十二届市委三次、四次全会精神落实落地,促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开展“新思想引领高质量发展”优秀实践案例征集活动。通过组织遴选一批优秀案例,深入总结上海以首创性实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探索成果,深入阐明中国理论指导下的上海实践及其彰显的中国道理,充分展现党的创新理论的强大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为生动反映全市各部门各单位在推进高质量发展中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好机制,切实发挥优秀案例的示范带动作用,现将这批优秀成果以专版形式陆续刊发。本报聚焦上海16个区的优秀案例,今天刊发杨浦区专版。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杨浦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对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的全面部署,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发展成果转化为生活品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其中,变“工业锈带”为“生活秀带”的创新实践,是杨浦区以新思想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典型案例。

  创新动因

  杨浦区是上海面积最大、滨江岸线最长的中心城区,拥有百年工业、百年大学、百年根脉、百年市政“四个百年”的深厚历史底蕴,孕育了中国近代工业文明的发祥地,积淀了“世界仅存的最大滨江工业带”的丰富遗产资源。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杨浦滨江,首次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充分肯定保护利用工业遗产、变“工业锈带”为“生活秀带”的创新实践,要求“妥善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注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像对待‘老人’一样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筑,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让人们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家国情怀”。

  2020年9月,杨浦区以“生活秀带”为主题入选首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名单,建设范围覆盖杨浦滨江15.5公里区域,总面积约15.6平方公里,涵盖了杨浦区60%以上的不可移动文物资源,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区级文物保护点43处,优秀历史建筑19处。其中各类工业遗产最为突出,呈现时间早、类型多、分布广、规模大等特点,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赋予了杨浦城市水岸独特的精神气质和神韵。

  主要做法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重要论述精神,坚持党中央“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文物工作要求,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围绕“建设工业遗产科学保护示范引领区域、文物资源活化利用体验区域、文物现代化治理实践区域、改革先行政策创新试验区域”四大目标,杨浦区坚持系统性思维、整体性保护,推动工业遗产重现风貌;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推动工业遗产重塑功能;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工业遗产重赋价值,科学实施区域文物资源、工业遗产集中连片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在此过程中,探索形成了“全方位摸底、全要素保护、全方位赋能、全周期管理、全民性参与”的“五全工作法”。

  (一)全方位摸底,推动城市文脉有序传承

  一是加快文物资源认定。核定公布黄浦码头旧址等3处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工业遗产纳入文物保护范畴,8处遗迹旧址列入上海市革命文物名录,登记公布明华糖厂仓库旧址等一批工业遗产作为区文物保护点。

  二是推进专项课题研究。借力高校专家团队和学科优势,开展“工业遗产基础信息”和“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案例”两项研究。出版了《蝶变》一书,凝练了具有杨浦特色的文物保护活化利用经验方法和创新理念。

  (二)全要素保护,聚焦工业遗产价值内涵

  一是落实整体性保护。尊重原有环境肌理和历史印记,将5.5公里滨江南段作为连续不间断的工业遗产博览带落实整体性保护,对26万平方米的工业遗产全面厘清底数。加强文物保护利用研究,集中力量做好滨江中北段发展规划。工业设施设备、工艺流程等一大批工业文明特色元素以不同方式在滨江水岸空间得以保留传承,延续杨浦滨江“素颜”工业之美。

  二是实施精细化保护。采取修旧如旧、原汁原味保护修缮的原则,让满载匠心的一砖一瓦、一梯一窗、一梁一墙重现文物建筑的往日光华。科技赋能、模式创新,在杨树浦水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深度处理改造工程中引入BIM技术,实现操作全真模拟,精准预测实施效果;编制“保护图则”,对转型的杨树浦发电厂(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厂区内工业物件、设施设备、厂区建筑等逐一进行全景解析、记录、甄别,评估工业核心物项保留保护原则要求,以科学态度、绣花功夫实施工业遗产的精准保护。

  三是开展抢救性保护。随着城区功能转型和滨水空间更新,原位于示范区中的大部分工厂、车间等基本已停产或搬迁,部分老工厂、老车间的历史档案面临保存不当、损毁的潜在危险。通过评估工业遗产档案资料安全现状,开展上海船厂等12处重要工业遗产档案资料抢救工作,现已完成英商怡和啤酒厂档案资料抢救性保护;对杨树浦煤气厂等6处采取预防性保护,完成历史图纸2000余张、历史照片1500余张的数字化归集。

  四是延展口述史保护。聚焦工厂、工匠、工艺等主题,邀请曾在杨浦滨江生活工作的老劳模、老专家、老职工代表、开发建设者代表,以及直接参与滨江开发、规划的资深专家学者代表等19位嘉宾,采用面对面访谈形式,以亲历者“口述历史”的方式,从不同视角透析杨浦滨江变“工业锈带”为“生活秀带”的发展历程,旨在进一步聚焦挖掘工业遗产历史文化信息价值,加强对工艺流程、生产过程等非物质遗存的深入研究和保护。目前,已形成20万字采访记录,完成12集《杨浦百年·工业印迹》系列专题片拍摄,在东方卫视、上海教育电视台播出。

  (三)全方位赋能,焕发历史建筑全新活力

  一是导入新兴业态,深化产城融合。通过工业遗产大规模的保护利用,持续提升杨浦尊重历史传承文脉的调性底蕴,为产业导入提供大量各具特色的总部办公空间载体。目前杨浦滨江已经集聚美团、抖音、B站、中交、中节能等国内外知名头部企业,吸引投资总额超千亿元,预期到2025年,将汇集30家以上在线新经济头部企业、3000家以上创新型企业,产业规模超过3000亿元。同时,对工业遗产精心设计巧利用,筑巢引凤让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近悦远来,到2026年,杨浦滨江南段将有270万平方米商办体量投入使用,约27万创新创业人才将汇聚于此。

  二是推动功能转型,赋彩现代生活。百年船坞拥抱百年古船,市区聚力推进长江口二号古船博物馆落户示范区核心区域,未来将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古船博物馆、全球一流水下考古的研究中心、国际航运贸易中心的展示窗口、人民城市生活秀带的文化地标;永安栈房旧址西楼变身世界技能博物馆,这一重磅级博物馆已于2023年11月7日免费向社会公众开放,让观众一站式了解世界技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原上海茶叶进出口公司第一茶厂厂房化身为周虎臣曹素功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4A级旅游景区“笔墨宫坊”,展示笔墨文化的恢宏深远;毛麻仓库、明华糖仓等经修缮后,先后承办20余项省部级艺术展览,“工业仓库”化身“艺术仓库”;现存唯一成套的“两万户”长白228街坊更新打造为“15分钟社区生活圈”样板街坊,建成开放“上海工人新村展示馆”,被住建部作为唯一案例,推荐参评2023年联合国人居奖。

  三是遵循文脉传承,铸就红色地标。黄浦码头旧址创设“初心启航”展厅,实现打卡“初心启航地”半开放式展陈、“上海港码头号子”等国家级非遗文化一站式体验。沪江大学刘湛恩烈士故居辟建红色文化主题馆,讲好百年学府的红色文化故事,传承红色基因。祥泰木行旧址转变为人民城市建设规划展示馆,已迎来78万名观众,成为上海乃至全国宣传展示人民城市理念与实践的重要窗口;利用电站辅机厂、浚浦局职员俱乐部旧址等历史建筑和工业遗产,建成9处党群服务驿站,不断拓展红色文化阵地。

  (四)全周期管理,探索保护利用机制创新

  一是探索政策机制创新。聚力从实践经验到政策机制的探索,构建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1+N”政策体系,制定《关于推进上海杨浦生活秀带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长效建设加强工业遗产保护传承活化利用的若干举措》,形成9项配套文件,盘活工业遗产资源,着力破解瓶颈难题,在深化工业遗产甄别评估技术路径、探索分类运营管理等方面落地细化规范,系统提升工业遗产集成连片保护利用能级水平。

  二是完善数字场景应用。文物数字管理平台纳入“一网统管”,上线“博览杨浦”小程序,深化杨浦滨江文物建筑三维数字化场景应用,加强信息统筹规划,增强对文物安全自动化监测的预防性保护,完善老旧住宅型文物建筑安装故障电弧探测装置的常态化管理,构建从采集、处理到数据共享输出的管理模式。

  三是构建四级安防体系。以“日、周、月、年”为节点,落实街道网格化小分队每日巡查,属地街道每周定期检查,区文物局与消防部门每月联合督查,专业消防技术服务机构每年“体检式”排查的工作模式,每年平均出动3000余次,检查文博单位2万余家次,扎实守牢文物安全的红线、底线和生命线。

  (五)全民性参与,激活城市更新内生动力

  一是搭建“大智慧”平台。聘请15位文物领域领军人才组建专家顾问委员会,与复旦、同济、上海理工大学签约共建,开展专家咨询论证,加速与创新平台、关键技术、科研团队对接,引入高校毕业作品设计合作,推进智力资源与创建工作深度融合。

  二是增强“大协同”推进。组建滨江治理联合会,制定工业遗产保护自治公约,让工业遗产保护成为社会的共同行动和愿景;设立人民建议征集站等,将一系列散落在民间的“金点子”孵化成文物现代化治理成果;在部分中学试点开设城市人文课程,推动实施“文物保护进课堂”;成立讲述杨浦滨江文物故事的志愿者队伍,营造敬畏历史、珍爱文物、传承文明的浓厚氛围。

  三是推动“大空间”共享。持续引进承办“创意、时尚、活力”的各类活动,举行睦邻文化节、艺趣文化生活节等特色水岸节庆活动,做深做活“建筑可阅读”“百BU穿YANG”文博品牌,推出16条城市微旅行线路,带动千万人感受滨水秀岸人文空间。

  四是扩展“大口径”宣传。开设“人民·秀带”直播间,上线19期专栏视频,点击量逾2200万人次;推出第一部反映上海工人新村生活的原创话剧《暖·光》,举办示范区创建工作成果展,带动更多人关注文物和工业遗产的多重价值。

  实际成效

  (一)发布《保护传承工业遗产的上海杨浦联合倡议》

  2023年11月22日,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工作现场会在上海杨浦召开。会上,发布了《保护传承工业遗产的上海杨浦联合倡议》。这是在文物领域就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提出的又一标志性文献。《倡议》强调充分挖掘工业遗产价值,重视延伸工业遗产的时间轴线,拓展工业遗产的类型维度,对工业遗产全要素资料进行抢救;倡导探索工业遗产有效利用,促进工业遗产与城市道路、公共空间、绿化复合立体布局协调发展,鼓励工业遗产向公众开放,探索工业遗产保护与绿色低碳发展有机结合;致力于让工业遗产活起来,推动工业遗产及其档案数字化保护展示,鼓励结合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打造工业遗产文物主题游径,推动工业遗产保护和教育相融合。

  (二)构建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1+N”政策体系

  《关于推进上海杨浦生活秀带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长效建设加强工业遗产保护传承活化利用的若干举措》于2023年10月正式发布。《举措》围绕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进行制定,共分四个部分,包括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和重点举措。其中,重点举措分为四大板块共20条具体细则。一是加强工业遗产保留保护,包括开展资源摸底清查、优化分级分类管理、制定科学合理规划、注重全要素保护、落实全方位甄别评估、实施历史资料抢救性保护、构建安全防护体系等7条内容。二是促进工业遗产活化利用,包括推动全生命周期管理、坚持合理有效利用、鼓励新型业态植入、推动科技创新应用、支持绿色赋能发展等5条内容。三是拓展生活秀带新空间,包括支持开放展示价值、促进多元融合布局、推动优质资源赋能、建设工业遗产文物主题游径等4条内容。四是健全相关保障机制,包括加强保障形成合力、优化资金投入和筹措机制、优化人才培育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等4条内容。

  同时针对《举措》中部分内容,研究形成《工业遗产甄别评估工作规程》《关于工业遗产分级分类保护管理方案》《关于开展工业遗产重要档案资料抢救性保护的工作流程》《杨浦区文物管理巡防检查制度》《上海杨浦滨江工业遗产保护公约》等9个配套文件。

  (三)出版《蝶变: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上海杨浦实践》

  《蝶变: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上海杨浦实践》一书回顾了杨浦滨江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发展历程,总结其保护利用经验和成效,聚焦21世纪以来杨浦滨江工业遗产的保护和活化利用,从发展历程、保护利用策略、代表案例评析三方面对入选的4大类15个典型案例进行全面总结,以期为全国同类地区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新思路和新模式。该书对于杨浦区是一次回顾与总结,对于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工作是一次积极的探索。书中收录的15个典型案例,是杨浦区立足“四个百年”历史底蕴,紧密结合城市有机更新,全力建设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的探索和实践,也是杨浦区深度融入上海“一江一河”世界级滨水区发展战略,打造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最佳实践地的生动写照。

  (四)出品《杨浦百年·工业印迹》系列专题片

  为进一步加大工业遗产非物质遗存的抢救保护力度,上海杨浦生活秀带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先后邀请“七一勋章”获得者黄宝妹、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时龄等一批曾在杨浦滨江生活工作的老劳模、老职工代表,参与滨江开发、规划的资深专家学者代表,以及建设者代表,用镜头语言展现杨浦工人阶级的蓬勃奋进、百年工业的峥嵘岁月。从城区文脉到红色工运,从百年兴业到工匠精神,从文物保护到活化利用,从集体记忆到人文情怀,12集沉浸式《杨浦百年·工业印迹》系列专题片,多视角呈现杨浦滨江的岁月变迁、涤岸之兴。

  (五)举办上海杨浦生活秀带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工作成果展

  以“百年焕新大工重铸”为主题的上海杨浦生活秀带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工作成果展于2023年11月8日在杨浦滨江毛麻仓库亮相。通过场景再现、模型展示、互动体验、图文介绍等方式,诠释在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指引下,“工业锈带”蝶变为“生活秀带”的创新探索。通过“工业根脉”“叠合生长”“生活秀带”“涤岸之兴”四大展区,融合在滨江工作生活过的亲历者“口述历史”的镜头语言,全景式、多角度呈现文物建筑、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魅力和神韵,旨在打开感知工业文明、读懂城区文脉的新窗口,开辟文物保护利用、探索创新实践的新视角,展现大规模工业遗产转型赋能、焕发活力的新气象。

  总结思考

  (一)处理好工业遗产的历史内涵与时代价值的关系

  杨浦拥有众多高校,在解读文物建筑深厚历史内涵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要在保护好城市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引入高校等第三方资源,进一步发挥专业优势。除了工业遗产本体的保护,还要挖掘好建筑背后的故事,这些故事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等相契合。进一步思考如何更好地把上海百年工业、杨浦工业城区演进发展的历史进程放在全球视野中,以此延续城区风貌、传承城区文脉,弘扬“百年工业”文明。

  (二)处理好文物资源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文物资源是宝贵的文旅资源,也是城区发展的新动能,要提高转化率,进一步提升让工业遗产“活”起来的动能。在对工业遗产进行合理保护利用方面,需提升人民群众的体验度和感受度,提升市场创新能力、优质服务供给,文化、商业、娱乐、办公等多元功能成熟融合,以市场化的运营盘活工业遗存,打造体验式、沉浸式、消费式高质量综合体。当前,数字化转型已在全球范围内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发展在线新文旅,借力哔哩哔哩、字节跳动等头部领军企业力量,能为文物建筑保护利用引来“源头活水”。在工业遗存保护利用相关领域,需要加强对人才资源的挖掘、培育,促进人才跨界流动,吸引更多人才关注、投身工业遗存保护利用发展事业。

  (三)处理好工业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的关系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根本要求。在区域工业遗产资源的梳理和动态整合方面,杨浦区拥有“道路+”“公园+”“生活圈+”文旅融合工程,以及“社会大美育”“建筑可阅读”“海派城市考古”“百BU穿YANG”等都市旅游创新方式,未来要更好将其用于推动文物和工业遗产资源的再挖掘、再发现,有效形成文物保护成果的再分享、再体验。在城市更新进程中,让工业遗产更好地实现“见人、见物、见生活”。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