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4-08-29 15:53:40 股吧网页版
推销个人消费贷,银行还得“悠着点”
来源:经济网-中国经济周刊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张燕

  “您在XX银行有一张‘2.95%利率优惠券’即将到期,请及时使用”“我行最近可提供给您XX元的一笔消费贷款”……最近,电话、短信、APP弹窗、朋友圈广告,消费贷广告无孔不入。银行似乎正在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拼命借钱给你花。

  与过去银行在个人信贷上的谨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些无抵押贷款无一不将低利率和高额度作为“卖点”。市面上部分消费贷产品的年利率已降至3%以下,且贷款额度大幅提升,最高可达百万元,贷款期限也延长至5年。

  银行如此“慷慨”,意欲何为?

  从宏观经济层面来看,这反映出银行在信贷政策上的积极调整。消费贷作为刺激消费的重要手段之一,能够直接增加居民的购买力,有效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

  对于银行来说,消费信贷对象广泛、风险分散且利差水平较高。在净息差下降、企业贷款利差收窄、房贷业务规模持续下降的背景下,消费信贷可以成为提升盈利能力的抓手。且在短时间内,积极营销也有助于银行吸引客户并获得更大市场份额。

  资金成本的下降也为银行提供了“慷慨”的底气。当前,银行存款利率普遍下调,资金成本显著降低。在资金充裕而投资渠道有限的情况下,银行自然希望通过贷款的方式将资金投放到市场中,以获取更高的收益。

  在“低息高额”的诱惑之下,消费贷着实吸引了大量用户的目光。

  表面上看,低利率、高额度的消费贷似乎是一个不可多得的“馅饼”。然而,细究之下不难发现,这些诱人的条件往往伴随着一定的门槛和限制。多家银行客户经理透露,公务员、事业单位员工或拥有良好公积金缴存记录的优质客户,更容易获得定向发放的利率折扣优惠券,而对于那些资质一般的客户来说,不仅贷款额度会受限,还可能面临较高的利率负担。

  “低息”诱惑下,部分消费者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不惜利用消费贷进行跨市场套利。近年来“提前还房贷”的热潮和近期多地冒出的“零首付购房”现象,本质是“以贷转贷”,看似利率支出减少,但明显缩短的偿还期,无疑会增加消费者的短期还款压力。

  此外,个别中小银行一味追求房贷业务增长,对贷款条件审核不严,再加上贷款中介的造假操作,看似降低了贷款门槛,但“羊毛出在羊身上”,超过个人承担能力的贷款额度,乃至“多头借贷”,不仅增加了个人杠杆风险,也推高了银行的坏账率风险。

  消费贷属于信用贷款,无抵押、无担保的特点也让银行在风控上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面对消费贷市场乱象,监管部门已经多次出手整治。从近期的多起处罚案例来看,银行因贷后管理不到位、消费贷款资金违规使用等问题被重罚的现象屡见不鲜。

  提振内需有赖于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形成合力,银行选择在个人消费贷上发力是一种现实的盈利选择。但金融风险的防控必须坚守底线,绝不能随意开闸放水。在追求业务增长的同时,银行也要“悠着点”,对用户的钱包和自己的“钱袋子”双重负责。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24年第16期)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