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金融大文章框架下,金融机构正在创新与加码支持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但不足与断档短板仍存。8月29日,由北京商报社、深蓝媒体智库主办的“科技金融融向未来”沙龙成功举办,来自金融机构和企业的高管、业界的学者,一一分享了对于科技金融未来的洞察与展望。
科创企业亟待“耐心资本”
在金融“五篇大文章”中,科技金融被放在了首位,之所以被赋予如此高的优先级,主要是因为它对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新型生产力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与此同时,新技术的发展也在不断重塑着社会结构。
北京商报社社长兼总编辑李波涛指出,新技术的发展加剧了社会结构的分化,这种分化不仅体现在不同行业和经济周期各阶段的差异上,还表现在受众对信息的认知和接受度的不同。面对这样的局面,作为一家专注于经济领域的媒体,北京商报致力于提升新闻报道的专业性。下一步,北京商报不仅希望在特定的垂直领域内进行深入挖掘,还计划搭建一个跨领域的交流平台,涵盖金融、制造、消费乃至能源等多个行业,以促进学术界、产业界和研究机构之间的深度融合。
因此,在这样一个复杂多变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利用科技金融的力量来平衡社会结构分化,促进经济社会均衡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基于此,在沙龙上,北京商报联合星图金融研究院发布《科技金融业务调研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在被调研企业中,有42.5%的机构表示“在服务科技型企业时,没有专门的风险管理策略”,而是以传统的风控策略来进行风险的识别和定价,而这也无疑影响了科技金融服务的效率。
对依赖于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企业而言,他们往往具备较高的成长潜力,同时也伴随着较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新研氢能财务总监党永岗表示,绝大部分科创企业在处于初创期、成长期时基本处于经营利润为负、经营活动的现金流为负的状态,因此在债权融资方面面临极大的融资难题,且一般银行不能提供精准的融资支持、企业缺乏长期资金的支持,处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之中。
新质生产力企业往往需要大量的“耐心资本”,即愿意承担较高风险并给予较长回报周期的投资。“银行跟企业的合作好比找对象过日子,如果银行对企业能够进行足够透彻的深入了解,可以建立全生命周期的合作机制”,党永岗指出,部分银行为了规避风险一般给予一年期的短期融资支持,但如果银行对企业有了足够了解,在充分信任的基础上,则可以提供三年、五年、十年长期性或者全生命周期的融资支持。
银行打破传统估值评价体系
在当前的融资结构中,直接融资比例较低,间接融资比例较高,这不利于新质生产力企业的资金需求,帮助企业解决轻资产、无抵押物等融资难题成为银行的“必考题”。在本次沙龙上,来自银行的金融机构从业者也从各自的角度出发,分享了自己的见解和经验。
作为滴灌企业金融活水的“生力军”,邮储银行北京分行面向全行开展“科技开放日”活动,围绕新质生产力领域开展科普与解读,以提升全员的科技思维,加深对新质生产力的理解和认知。邮储银行北京分行信息科技管理部总经理崔峥介绍,除举办“科技开放日”活动之外,邮储银行北京分行科技团队还成立了行研小分队,围绕新能源汽车、AI、芯片等领域展开研究,并将研究成果输送给业务部门,辅助业务进行信贷决策参考。
邮储银行北京分行亦庄支行行长成娜表示,科技型企业具备轻资产、高成长、难评估、竞争激烈的特征,这些企业面临着融资难、渠道少、融资价格高的瓶颈。邮储银行北京分行借助总行“技术流”评价体系为中小企业赋能,“技术流”评价体系主要是考察企业创新成果产出、经营效益与产品核心竞争力、创新资源投入、外部支持等方面挖掘成长能力和潜力较强的科技企业,给予企业授信支持。
作为全国首家专注服务科技创新的银行,北京中关村银行也有着不同的“打法”,北京中关村银行创新生态合作部总经理张陆介绍,该行打造了以认股权贷款为核心、多种特色科技金融产品协同服务的“1+N”产品服务体系。例如,为了解决创新药企的融资难题,推出了基于药品特许权融资的业务;针对算力资源企业面临的重资产投资与较长回收周期问题,提供了3年期贷款产品,并为企业设计了个性化还款方案,切实做到“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保险、券商助力实现“双赢”
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能有助于简化业务流程,提高效率,降低企业获得资金的成本。在沙龙上,来自保险、券商、创投领域的一线从业者也就如何形成合力,赋能新质生产力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通过与银行合作,保险可以为科创企业提供更加全面的风险保障,包括但不限于财产险、责任险、员工健康险等。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北京分公司副总经理李向军表示,公司持续创新产品服务,积极与各类金融机构和服务机构、市区各部门相互配合,全方位助力完善多层次、专业化、特色化的科技金融体系建设。通过保险机制提高“中国制造”产品的应用和推广,为“走出去”的企业产品提供风险保障,为中下游企业用户解决后顾之忧。
券商从资本运作的角度出发,提供专业的股权融资、债权融资等服务,帮助企业拓宽融资渠道。方正证券电子行业联席首席佘凌星举例称,券商能够利用好自身专业领域的紧密跟踪能力,包括对于初创公司的跟踪及研究,为市场、金融机构提供参考和建议,从供应链的角度提出投资建议。从估值角度看,佘凌星指出,一般而言,银行会较为注重现金流,包括营收增速、盈利、毛利率等指标。然而,上述指标对初创公司、科技类企业而言存在压力。这种压力可能源自研发费用在短期大幅增加、股权激励带来支付费用大幅增加。对于具有核心技术壁垒、核心技术竞争力的企业,其估值模型评估上或可以考虑加入研发费用、股权支付指标,以此考虑其整体情况。
可以看到,通过跨界合作,机构可以构建一个集多种金融服务于一体的一站式服务平台,让企业在一个平台上就能完成从融资到风险管理的所有操作。
构建科技金融生态系统
科技金融的目标不仅仅是简单地提高金融效率或者支持科技创新,更重要的是形成新的发展模式,从而为经济带来长期的、可持续的动力。在沙龙上,来自业内的资深行业专家也就科技金融如何形成新的产业牵引建言献策。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首席专家曾刚提到,可强化科技政策性贷款,常态化实施科技创新再贷款政策,提在再贷款中的结构例;同时建专机制,推动商业银将持科技创新作为主要政策性业务硬科技。对天使投资和专注投早、投、投期、投硬科技的创业投资机构进步给予持。培育流投资银和投资机构,拓宽融持科技创新的资来源。此外要壮耐资本,探索社保基、保险资、年资等期资持科技创新的机制。
“在普惠金融领域的实践表明,金融科技对于缓解信息不对称难题具有积极作用,”星图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薛洪言指出,应更好地发展科技金融离不开金融科技的加持,尤其是广泛应用物联网、区块链、大数据、AI等科技手段,降低科技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为科技金融发展找到突破口。薛洪言认为,核心在于激发金融体系的创新积极性。可以引入一批中小金融机构,允许做一些突破常规的创新,来拓展科技金融的业务边界。
北京工商大学中国保险研究院副院长兼秘书长宁威认为,保险行业以及科技企业,更多地聚焦于风险管理,这样才会有更多的竞合机会,这是其中一个未来的发展方向。他强调,如果可以做到“市场的归市场”“政府的归政府”,一方面保险行业通过提高数据分析能力,另一方面科创企业加强与保险公司的数据共享,通过数据要素激发保险公司的承保意愿。就能解决当下科技企业需要的科技保险金融企业提供不了的症结。
与会嘉宾一致认为,科技金融不仅要关注短期的资金供给,更要着眼于长远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多样化的金融工具和服务,支持科技企业的全生命周期发展,才能最终推动整个产业的升级和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北京商报社副总编辑韩哲表示,与强调科技赋能金融的“金融科技”不同,“科技金融”强调金融服务科技,金融机构要为科技企业从初创到成熟的全生命周期,提供资金支持和解决方案。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科技金融不仅必要,并且急迫。但在我国现有金融体系里,银行信贷占据绝对主导地位,风险投资的动力不足。与此同时,创投资本面临“一级市场已死”的疑问,“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是共识,但知易行难。一方面,需要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创新,另一方面,也需要自下而上的市场创新,需要企业和机构的奋发有为。
在本次沙龙上,“2024年度北京金融论坛暨北京金融业十大品牌”也宣布正式启动。十年来,论坛主题聚焦于金融监管、绿色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等领域,见证着金融行业的变局与破局,见证着北京金融机构的变化和进化。今年,北京金融论坛将继续聚焦“科技金融”,致力于挖掘金融机构在助力科技企业、产业发展方面的成果与亮点。
北京商报记者宋亦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