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4-09-02 05:45:40 股吧网页版
突破传统种植业收益天花板 ——来自新疆生产一线的调查
来源:经济日报

  新疆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大区,农业生产经营规模较大,形势向好,但如何进一步提质增效,突破传统农业收益“天花板”,仍是实现农业产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需要破解的难题。科学地加、合理地减、巧妙地乘、精心地除,在广袤大地上新疆展开了积极探索。

  新疆是农业大区,具备发展现代农业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条件。近年来,新疆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为保障国家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去年新增粮食种植面积、新增粮食产量均居全国第一位。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完善乡村振兴投入机制。壮大县域富民产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

  今年以来,新疆着力建设农业强区,打造全国优质农牧产品重要供给基地,农业农村发展呈现良好态势。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94.8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5.5%。

  怎样提高生产效率,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如何扎实推进粮食产能提升行动,进一步提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的贡献度?近日,记者深入天山南北调研采访,走进昌吉回族自治州、阿克苏地区、塔城地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吐鲁番市,发现各地结合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强农惠农富农举措,特别是在突破传统种植业收益“天花板”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

  科技增效

  棉花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新疆棉花产量占全国总产约九成,提质增效意义重大。眼下,新疆棉花在播种、中耕、打药等环节已基本实现机械化,规模种植的棉花已基本实现机采。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棉花生产效率,自然难度越来越大。对此,新疆昌吉州玛纳斯县紧盯先进技术,并应用到农业生产中,以实现降本增效。

  “嗡嗡嗡……嗡嗡嗡……”在昌吉州玛纳斯县芳群智慧农场,随着技术人员操作遥控器,2架无人机缓缓起飞,在棉田上空进行喷洒作业。这座农场位于玛纳斯县包家店镇,面积达1.2万亩,整齐的棉田仿佛一块巨大的绿毯铺向远方。

  芳群智慧农场是国家级数字棉花创新应用基地,在农场管理中心,一块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1.2万亩棉田的种植生长情况。“每片地块都有编码和信息,包括占地面积、病虫害风险、农机运行轨迹等。”玛纳斯县农牧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吕晓庆说,“我们编织了一张从地面到天空的种植监测信息网,农户通过手机就能查看作物生长情况,完成浇水、施肥,实现智能耕作、精准耕作。”

  “现在手中的农具变成了手机,在家里就可以管理农田,省时省力就等于省钱。”玛纳斯县包家店镇种植户杨红义说,与传统的浇水、施肥方式相比,现在应用水肥一体化系统可实现精准作业,平均1亩地能节省近200元,相当于收益大幅提高。

  吕晓庆说,芳群智慧农场管理中心由数字农业监控中心、水肥一体化控制中心、自动化灌溉中心、农机具展示中心、农资仓储中心、区域气象监测中心、病虫害监测防治中心、地力提升改造中心等部分构成,相当于给农田装配了“大脑”,可收集、整理、分析和下达各类指令。

  玛纳斯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吴兵表示,玛纳斯县坚持科技赋能,通过应用新技术,促进农业增效、农户增收,有效提高了种植户收益水平。下一步,将积极探索实践数字农业发展的有效路径和方式,为数字农业发展做好示范。

  今年,新疆在去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4%的基础上,确定了7.5%左右的增长目标。记者在调研采访中了解到,新疆各地聚焦这一目标,重视发挥科技作用,积极推进农业强区建设,农业生产方式正悄然发生变化,更多先进农业设备和管理模式应用在广袤田野上,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

  三产融合

  又是一年新麦熟。走进新疆昌吉州奇台县半截沟镇腰站子村,“麦元素”随处可见。在这里,游客可以参观小麦博物馆、游览麦田公园,还能品尝有机拉条子等特色美食。该村党总支副书记刘长会告诉记者,去年,腰站子村实现总产值5.6亿元,其中第一产业3.9亿元、第二产业1.4亿元、第三产业300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达3.06万元。

  从卖原粮到卖面粉制品,从种植小麦作物到播种小麦文化,在腰站子村,金色麦穗让一二三产业聚于一地,实现融合发展。在这里种植的小麦被加工成高品质面粉、手工有机拉面等产品,实现身价倍增。刘长会介绍,腰站子村生产加工有机面粉、手工拉面、食用油、小杂粮四大类40多种产品,因品质佳、口碑好,产品在线上线下供不应求。

  2019年,腰站子村成立了新疆丰驿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加快发展乡村旅游业。目前,该村建成了小麦博物馆、游客接待中心、乡村振兴实训基地、麦田公园、七彩花海园等特色景点,超过三分之一的村民吃上了乡村旅游饭。

  新疆提出,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农文旅融合,因地制宜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如今的天山南北,农村三产融合呈现良好势头,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同时,拓展了产业发展空间、农民增收渠道。

  而对于农业生产条件并不优越的村庄,又该如何找到适宜的发展路径?

  今年夏天,来自新疆本地和四川、甘肃等地的200多名艺术家来到阿克苏地区柯坪县盖孜力克镇色热克托格热克村,开展书法、绘画、诗词创作采风和培训活动,累计创作国画、油画等作品1000余幅。

  色热克托格热克村紧依苏巴什水库,怀拥的两座山,一边呈淡青色,一边呈赭红色。置身于这座小山村,仿佛在画中穿行。粗犷壮美的自然景观,善良淳朴、热情好客的民风,吸引众多艺术家到这里创作采风。

  两年前,柯坪县投入1000万元,在色热克托格热克村规划建设书画院、艺术家采风交流基地、民俗博物馆等项目。同时还鼓励艺术家驻村创作,让这里成为远近闻名的“画家村”。

  “用艺术点亮乡村,让这里的山水焕发出新的魅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统战部驻色热克托格热克村工作队副队长涂志凌告诉记者,“画家村”已成为多家艺术团体的采风创作基地,艺术家们不仅在村中创作书画作品,还对村民和学生进行文化艺术培训。

  当地还引导村民改造自家庭院,开办农家乐和民宿,邀请本土艺术家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装修设计,统一风格形成自身特色,提升了乡村旅游吸引力,助力村民增收致富。数据显示,在乡村游拉动下,今年色热克托格热克村农民人均收入预计达2.6万元,实现连年稳定增长。

  变废为宝

  突破传统种植业收益“天花板”,还需依托田间、紧盯田间。新疆作为我国最大的产棉区,棉花秸秆大部分直接还田,高效开发利用丰富的棉秆资源,将为棉农增收开辟新空间。对此,石河子大学饲草料综合利用团队历经13年,攻关棉花秸秆微贮饲料化利用技术,并在去年成功实现量产,预计到2028年棉花秸秆采收利用面积将达500万亩。

  该团队负责人、石河子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副教授孙新文介绍,棉花秸秆微贮饲料化利用技术以棉秆为主要原料,配合使用甜菜水丝、葡萄皮渣、微贮专用菌等辅料,经过窖池或裹包形式发酵后形成饲料,具有原料来源广泛、操作简单、成本较低等优势。经过检测,这种饲料可有效替代青贮饲料。

  “棉秆采收利用实现了变废为宝,与秸秆还田相比,既节省了打秆费,又提高了残膜回收效率,综合算下来一亩地可节省开支近40元。”棉农薛国雷告诉记者,对养殖户来说,棉花秸秆微贮饲料价格比青贮饲料低,养殖成本比利用传统饲料低20%左右。

  在“葡萄之乡”新疆吐鲁番,被整枝打杈的葡萄叶也实现了身价倍增。在葡萄叶长势旺盛期,往往要剪掉一些叶子,提高葡萄树通风性,以保证葡萄生长质量。在过去,这些剪掉的叶子大多用于喂羊或被扔掉,如今,却作为地中海沿岸国家美食的烹饪材料走出了国门。目前吐鲁番市已有多家企业从事葡萄叶收购、加工和出口。

  “剪掉一些葡萄叶对葡萄生长有利,以前从来没想过这些葡萄叶也能赚钱。在今年葡萄生产期,我们将剪掉一些叶子卖给加工企业,光出售叶子一天就能收入100多元。”吐鲁番市鄯善县连木沁镇汗都坎村农民司坎地·吾拉音说。

  除了棉花秸秆、葡萄叶等农业生产副产品,长期闲置的农业设施也被有效利用。塔城地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建军表示,塔城地区在盘活闲置资产上下功夫,按照“巩固一批、升级一批、盘活一批、调整一批”的要求,加强对帮扶资产分类指导、分类处置,并通过资产租赁、稳岗就业、订单生产、托养托管等多种形式完善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

  昌吉州吉木萨尔县大有镇曾搭建大棚800多座,用来种植花卉、蔬菜、苗木等。但受市场需求变化以及价格波动影响,种植效益不佳,这些大棚也陆续被闲置。为唤醒这些“沉睡”的大棚,大有镇引进种植经济作物,在昌吉九龙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带动下,大部分闲置大棚得以盘活。

  昌吉九龙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宋向国过去在河南种植羊肚菌,去年,他从河南运来菌种和营养袋,在大有镇的闲置大棚试种羊肚菌,“一年收获两茬,每亩大棚年产350公斤鲜羊肚菌,效益非常好”。

  在宋向国看来,实现助农增收,关键是选准突破口。利用闲置大棚种植特色作物实现了变废为宝,为企业和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多重收益

  “1亩田有2份收入,能增收8000元左右。”在塔城地区乌苏市四棵树镇,农户于鹏通过发展稻虾共作实现增收,“今年养殖了36万尾小龙虾,8月过后陆续成熟上市,实现了一田两收”。

  乌苏市四棵树镇副镇长王超告诉记者,“虽然四棵树镇的稻米远近闻名,但光靠种植,农户增收空间有限,必须寻求新的增长点。我们发展稻虾共作,寻求多重收益,初步取得了成效,下一步将继续大力推广”。

  做加法乃至做乘法,在田地中获取多重收益,是新疆各地突破传统种植业收益“天花板”的重要举措。

  通过推广稻蟹共作种养模式,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也实现了从一片稻田中获得两方面收益。

  今年,该县坎乡齐格勒克村稻蟹养殖基地的养蟹量达7万多只。坎乡副乡长热甫哈提·阿布都纳比告诉记者,齐格勒克村成立了养殖合作社,带动50余名村民种稻养蟹。

  齐格勒克村位于伊犁河沿岸,水资源丰富。该村利用稻田空间,构建了稻田护蟹、蟹吃饵料、蟹粪肥田的稻蟹共生互促系统,实现了以渔促稻、稳粮增效。预计今年蟹产量达3500公斤,销售额达35万元。

  从新疆各地的实践中可以看到,从土地中获取多重收益的形式多样,比如,在光伏板下种草养羊,撬动“板下经济”;将经济林嵌入防风林建设,发展林果经济;等等。

  “板上发电,板下牧羊。”今年5月,由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承建的中绿电尼勒克县400万千瓦风电光伏一体化项目首期并网成功。该项目依托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尼勒克县光照条件,建立“牧光互补”模式,发展“板下经济”,实现了光伏企业和农牧民双向受益。

  牧民的收入不仅仅来自传统养殖业,也来自光伏发电建设地的土地租赁收益。记者了解到,中绿电尼勒克县400万千瓦风电光伏一体化项目首期建设地主要在尼勒克县乌赞镇和加哈乌拉斯台乡,首期5年土地租赁费达8000多万元。“牧光互补”模式的推行也将提升当地牧民的整体收益。

  在阿克苏地区库车市,新疆掌生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经营的果园所在地原来是一片“沙包地”。在政府支持下,当地持续建设防风林、经济林,葡萄、苹果、核桃、小白杏、香梨等果树郁郁葱葱。

  6年前,库车市玉奇吾斯塘乡农民库尔班·力提甫来到新疆掌生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管护果园。“以前收入光靠种地,现在种果树改善生态,环境变好了,钱袋子也跟着鼓了,每月都有4000元稳定收入。”库尔班·力提甫说。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