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4-09-09 20:35:40 股吧网页版
未来3年或迎一波威士忌产能集中释放 “本土化”是未来方向
来源:新京报 作者:秦胜南

  中国酒业协会日前在首届中国国际威士忌发展大会上透露,目前已有45家威士忌酒厂在我国建厂,其中26家投产;从产能看,实际蒸馏产量45000千升,总产能发展规划250000千升。

  威士忌对桶陈有要求,其中热门的单一麦芽威士忌要求陈酿3年以上,这也意味着,三年后国内威士忌市场或将迎来一波产能集中释放,多位业内人士认为,市场培育和消费需求速度如果跟不上产能扩张速度,就可能出现产能过剩,这也要求企业在品质和高性价比方面下功夫,同时也希望企业涌入新赛道,不要赚快钱,才能促进产业良性发展。

  威士忌产业面临橡木桶、人才等资源的短缺,“做有中国特色的威士忌产品”“从原料、酵母、橡木桶再到存储,以及酿酒技术团队等实现全产业链本土化”成为威士忌行业专家、学者以及从业人士共同关注的方向,也是企业想要打开中国威士忌市场,在酒赛道占领一席之地必须完成的课题。

  国内威士忌市场十年增超4.2倍

  公开资料显示,威士忌作为舶来品,早在19世纪进入中国,20世纪90年代,中国东南沿海城市的商务、娱乐活动的发展带动威士忌品类的流行。调和威士忌也在酒吧、KTV等夜场消费场所备受欢迎。十年前,随着单一麦芽威士忌进口品牌产品逐步进入中国市场,带动威士忌销量呈现上涨趋势。

  随着威士忌文化对国内市场的渗透和普及,叠加消费者对高品质洋酒需求增加,中国酒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威士忌的市场规模约55亿元,同比增长10%,比2013年的12.88亿元增长近4.2倍。2023年,中国威士忌总产能突破5万千升大关,同比增长率高达127%,首次超越了同年度的威士忌进口总量3.26万千升。

  另据中国酒业协会最新发布的《2024中国威士忌产业发展报告》,2023年中国进口烈酒量额呈上涨趋势,威士忌量减价增,进口威士忌占烈酒进口总额的20.8%,占进口总量的26.3%,整体步入调整期。英国、美国、日本和爱尔兰是中国进口威士忌的主要来源国。摩根士丹利此前发布的报告也预测,到2030年,中国威士忌市场的规模将增长至150亿美元。

  中国酒业协会秘书长何勇表示,从20世纪初我国陆续建成一些威士忌酒厂,到如今已经构建成从上游到下游相对完整的链条。中国酒业进入调整转型期,给威士忌等品类带来机遇。

  建厂热背后产能过剩存隐忧

  如此庞大的潜在消费市场规模,也让更多企业和资本关注到威士忌赛道,希望在行业发展初期抢占一席之地。

  “未来的角逐不再是流通渠道,中国威士忌生产和项目建设正纷纷落地。”中国酒业协会威士忌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元月介绍,据统计,已经有45家企业处于在建或投产、待建阶段,覆盖12个省市和自治区,其中投产26家、在建10家、待建8家、试运营1家。中国威士忌产能规模方面,中国威士忌行业实际蒸馏产能45000千升,总设计蒸馏产能80000千升,总产能发展规划250000千升。

  谈及为何迎来国内威士忌建厂潮,一位威士忌从业人员告诉新京报记者,“白酒多用于商务、宴请等佐餐消费场景,威士忌更注重休闲放松的消费场景,这给年轻人更多饮用场景选择。当下许多年轻人不爱喝白酒,‘抢占年轻人第一口酒’也是资本纷纷投资建厂的考虑之一,还吸引古井、郎酒等白酒企业也纷纷跨界布局威士忌赛道,或许都是为了提前抢占威士忌赛道,进行品牌培育。”

  对于郎酒入局威士忌赛道,四川郎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峨眉山高桥威士忌酒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杨也提到,为新兴消费群体喜好,郎酒需要拉进和年轻人的心理距离,培养新的消费群体。

  威士忌对橡木桶的陈酿时间有要求,比如麦芽威士忌一般要求陈酿3年以上。这也意味着,目前投产的26家企业,会在3年后迎来一波威士忌产品集中上市期,是否会引发产能过剩等问题?

  对此,中国酒业协会威士忌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支彧涵对新京报记者表示,威士忌的消费人群逐渐扩展,这是当下产能扩充的背景,当扎堆建厂后,未来几年是否会出现产能过剩也会引发一定担忧,但赢得市场口碑、不愁卖的产品一定是受消费者欢迎和产品品质过硬的品牌。同时,企业也应做好预案和市场培育,不打无准备之仗。

  大芹威士忌创始人吴松柏也认为,“企业涌入新的赛道,不要赚快钱,才能促进产业良性发展。”

  钰之锦威士忌创始人仲崇沪表示,“不要急功近利,尊重市场和消费者。”同时,对于未来几年是否会产能过剩的问题,他认为,“当市场培育与发展的速度赶不上产能释放的速度,就会出现过剩的问题。”

  全产业链本土化是方向

  威士忌作为舶来品,目前在我国酒类市场还是一个规模较小的分支。据英中贸易协会消费经济行业总监郭然介绍,目前威士忌在国内酒类市场的销售规模占比低于1%,显著低于啤酒、葡萄酒、白兰地等品类。

  天津科技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副教授林良才认为,尽管威士忌在国内市场份额大幅提升,但由于文化、饮食习惯差异,市场期模尚处于起步阶段。同时,当下我国威士忌市场还面临消费者认知不够、上游产能拥堵、市场空向被进口品牌挤占等问题,这是国内威士忌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打开中国威士忌市场,全产业链本土化是方向。元月认为,做好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威士忌,需要企业从消费需求、消费场景、文化元素以及国产供应链、科研、人才培训等多个角度找到探索本地化的方向。

  一位不愿具名的威士忌生产商告诉新京报记者,威士忌本土化要做好消费者口味和消费场景的研究,“比如威士忌的传统消费场景主要是休闲品饮,目前我们也在尝试研究威士忌如何与中餐搭配,开发适配佐餐场景的产品。”他还提到,酿造技术核心的团队也需要本土化,才能更懂国人的消费口味。

  在首届中国国际威士忌发展大会上,来自协会、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企业对于威士忌中国市场的发展都提到,要将中国特色作为国产威士忌的品质和品牌特点。“做好中国特色的威士忌,需要在传统威士忌工艺基础上,结合本土文化,创新性的选用中国本地谷物酿造原料、酵母、存储材料和工艺等,丰富威士忌的风味,形成本土产区特色。”林良才说。

  威士忌社群平台百瓶相关负责人张云介绍,根据平台调研,2024年上半年,国内出现威士忌建厂热,叠加国产威士忌品牌开始装瓶售卖,带动国产威士忌在二级市场流通增加,意味着国产威士忌逐渐得到消费者认可。此外,她告诉新京报记者,消费者对国产威士忌期待主要聚焦在高品质、高性价比,拥有中国文化元素符合国人审美。

  橡木桶短缺成挑战

  橡木桶对威士忌风味起到一定作用。传统威士忌所需的橡木桶需要百年以上的橡木,而威士忌橡木桶的熟成至少需要两三年。新京报记者了解到,目前科研院所以及国内外威士忌企业都在尝试研发具有中国特色的威士忌。其中,麦芽威士忌陈酿所需的容器橡木桶本土化就是其中一项。

  首届中国国际威士忌发展大会上参展商展示的威士忌橡木桶以及相关装备。新京报记者秦胜南摄

  憨桶匠橡木制品(烟台)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陈敬书对新京报记者表示,采用国产木材也有助于解决卡脖子的问题,“今年我们进口橡木桶所用木材价格比去年翻一倍,进口橡木桶价格波动以及停止售卖等都会带来不利影响。”陈敬书对新京报记者说。

  吉斯集团董事长、吉斯波尔品牌创始人孙杰也坦言,当下威士忌行业面临最大的挑战是橡木桶,“随着威士忌企业建厂、纷纷扩产,橡木桶需求量将面临激增,目前已有进口资源价格上涨的态势,我们也在探索使用国产的蒙古栎橡木桶等,未来将继续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法。”

  “全球橡木资源有限,且再生速度非常慢,未来如果出现产业集中爆发,桶的短缺不可避免,威士忌行业很多都会采用风味桶,所以业内也在思考是否可以用其他木材品类尝试不同的地域风味。”上海鼎唐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查巧玲对新京报记者表示,国外进口的风味橡木桶运输中保存不当,也会出现影响风味等问题。此外,她认为,企业理性看待用桶、选桶的时候,不应为追逐和跟风某一个热门风味桶,或者把某一种风味桶炒到价格不理性的状态,产业需要良性竞争才能持久发展。

  标准完善助推行业发展

  产业提升,标准先行。首届中国国际威士忌发展大会上,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原主任、党组书记,国家制造强国战略建设咨询委员会委员纪正昆表示,中国威士忌本土酿造发展迅猛,产业正逐步从跟跑向并跑乃至领跑迈进。发展中国威士忌产业,要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和中国特色的标准体系,坚持以高标准引领产业发展,以高质量满足消费者需求,不断提升中国威士忌的生产工艺和品质水平,为中国威士忌走向世界提供有力支撑。

  新京报记者注意到,2008年修订的威士忌相关国家标准《烈性酒质量要求第1部分:威士忌》沿用至今。2023年,全国酿酒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发布关于征求《烈性酒质量要求第1部分:威士忌》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

  据悉,新修订版有望今年底发布,《烈性酒质量要求第1部分:威士忌》标准意见征求稿中对威士忌的定义、陈酿时间等作出具体规定,如麦芽威士忌陈酿时间不少于两年,并要求在橡木桶中陈酿;单一麦芽威士忌则要求在橡木桶中陈酿至少三年;谷物威士忌则不会强调必须在橡木桶陈酿,但必须是木桶,陈酿时间至少两年;风味威士忌则明确是饮料酒。

  此外,中国酒协正在发起或待发布的团标还包括中国威士忌产品认证规则、中国威士忌品鉴杯设计规范与通用要求等。

  在业内人士看来,通过威士忌相关标准体系和评价体系的完善,有助于全面保障行业的规范运营,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性,推动行业未来可持续发展。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