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春孟越男
国家强,经济体系必须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现代化发展的战略目标,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增长动力的迫切要求。只有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才能适应科技新变化、人民新需要,实现高质量发展。
现代化经济体系更加强调经济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城市与农村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依然存在。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优化空间布局,通过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实现不同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长三角作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引领区,要率先优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空间布局,突出六个导向。
产业体系以跨区域协同创新引领为导向。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能否顺利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直接取决于能否顺利建成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长三角要实现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就要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拓展发展新空间,培育发展新动能,更好联动长江经济带、辐射全国。跨区域、跨部门整合科技创新力量和优势资源,实现强强联合,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
市场体系以区域统一为导向。深入推进市场化改革,进一步破除区域分割和地方保护等不合理限制。在不直接涉及公共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领域,推进“一照多址”“一证多址”等改革。全面清理涉及地方保护的各类优惠政策,着力破除招标投标、政府采购等领域对外地企业设置的隐性门槛和壁垒。健全更加开放透明、规范高效的市场主体准入和退出机制。持续深化“证照分离”改革,进一步畅通行业准营、退出等全流程通道。制定出台上海浦东、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
绿色发展体系以联防共治为导向。坚持绿色发展,加强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加强三省一市生态保护红线无缝衔接,加强大气、水、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加强节能减排降碳区域政策协同,建设区域绿色制造体系。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做强做优绿色低碳产业,建立健全绿色产业体系,加快形成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建立跨区域排污权交易制度,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持续推进长江“十年禁渔”,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拓宽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路径,牢牢守住长三角区域的生态保护红线。
城乡区域发展体系以融合发展为导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建设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实现区域良性互动、城乡融合发展、陆海统筹整体优化,培育和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加强区域优势互补,塑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长三角三省一市建立省市、城乡之间高效的联动机制,积极创造就业机会以加快城乡、区域人口互流,依托区域中心城市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大力提升城乡居民尤其是乡村居民、流动人口进入城市的权利和福利,提高城乡居民的居住和生活质量。激发城乡居民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倡导乡村文旅产业等多元化的城乡融合发展路径。
分配体系以共同富裕为导向。解决区域均衡发展问题是新时代的重大课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提出了区域协调发展的三大目标:“要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比较均衡,人民生活水平大体相当。”健全初次分配制度,保障劳动、资本、土地、技术和数据等要素按照统一的市场规则确定贡献参与分配,持续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规避要素流动在区域、城乡间的阻碍;推进工资制度改革,根据不同行业设定最低工资标准,构建科学合理的工资级别评定机制、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配套机制;加大收入再分配对财富配置的调节力度,秉承“调高、扩中、提低”的理念建构相应的税收、社会保障和转移支付的再分配制度体系。
全面开放体系以协同合作为导向。长三角区域要积极推进高层次协同开放。推进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的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强改革经验互学互鉴和复制推广,努力成为畅通我国经济大循环的强大引擎和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枢纽。要加快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加快推进浦东新区综合改革试点,促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推动长三角优势产能、优质装备、适用技术和标准“走出去”。
(作者分别来自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南通大学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