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军,中国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信贷政策管理处处长
原文出自: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转型:举措、案例与思考[J].金融市场研究,2024(10):101-105.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以下简称“融资平台”)作为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实体,承载着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使命。然而,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债务风险的累积,融资平台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李军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转型:举措、案例与思考》深入探讨了融资平台转型的必要性、原则、模式以及成功案例,并提出了几点深刻的思考。
一、转型的必要性及目标
融资平台为地方经济的快速增长提供了动力,但也滋生了财务预算软约束等风险隐患。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需制定化债方案,实现融资平台及其经营性金融债务的清零。这一要求不仅是对融资平台的挑战,也是对其转型的迫切需求。转型的目标是通过市场化、法制化方式实现债务接续,并遏制利息本金化趋势,从而化解地方债务风险,维护系统性金融安全。
二、转型的原则与模式
作者认为融资平台的转型应遵循三个原则:剥离公益性业务和资产,厘清与政府的关系;主业突出,形成可持续的市场化业务优势;盈利能力稳定。在实践中,常见的转型举措包括注入非公益性资产、调整业务结构、增加经营性收入和现金流、产业化转型等。
三、融资平台转型的几点思考
第一,融资平台产业化转型是“治本”的必然选择。相对于传统城投公司,产业型主体的特征是其业务主要围绕产业展开,无论是资产还是收入、利润,很多都来自于产业经营、产业服务、产业投资等各个模块,在市场摸爬滚打中形成自我造血的能力。
第二,融资平台产业转型可与培育新质生产力相结合。融资平台产业化转型后就是国有企业。以国有资本经营为核心引擎,打造专业化、市场化投资体系,推动技术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打造新质生产力业务板块,是大有可为的方向。
第三,治理结构转型是融资平台产业化后的“必修课”。融资平台的经营偏行政化,融资平台的产业转型,对于企业而言,势必要在业务拓展、投资、薪酬绩效、选人用人机制上都大力改革。例如通过混改,把国有企业的实力与民营企业的活力相结合,促进转型后新主体的治理结构与业务市场化、产业化相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