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世界开放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发布暨国际研讨会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召开。这也是第七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的分论坛之一,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虹桥国际经济论坛研究中心主办,中国服务外包研究中心承办。
会议现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院院长张宇燕,虹桥国际经济论坛研究中心负责人曲维玺,分别介绍了报告的主要内容、核心观点和特色亮点。
开放报告亮点多多,中国贡献更加突出
会议现场介绍,《世界开放报告2024》相比往年有了更多亮点。首先,指数测度更加科学。该指数通过测度129个国家和地区的跨境经济开放、社会开放和文化开放,包括开放政策和开放绩效,共计29项具体量化指标,对这些经济体2008年至2023年的开放度进行排名。
第二,参与形式更加多样。充分借鉴国际机构关于开放的最新研究成果,确定今年报告的主题方向和章节安排。组织开展全球问卷调查,围绕“开放形势怎么看、开放瓶颈怎么破、扩大开放怎么干”集思广益。
第三,开放热点更加鲜明。报告以“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为使命,深入探讨全球开放领域热点问题,诸如国家开放能力、全球开放政策、“全球南方”崛起、多边贸易体制、全球价值链重构、全球服务业开放等。
第四,中国贡献更加突出。报告聚焦新质生产力、共建“一带一路”等,分析其对全球开放合作的重要作用。深入解读中国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成功经验,为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建言献策。
中国开放指数从0.6789升至0.7596
《世界开放报告2023》曾提到,中国的开放与世界开放良性互动、是合意开放的范例。报告显示,中国扩大对外开放成效显著。2008年-2023年,中国开放指数从0.6789升至0.7596,提高11.89%,升幅位居全球前列。2023年,中国开放指数在129个经济体中排名第38位,比2022年提升1位。
会议现场,曲维玺具体介绍了《世界开放报告2024》中国开放实践部分。曲维玺表示,在2023年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作一系统梳理的基础上,今年的报告侧重从改革的视角对中国的开放实践进行总结。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中国长期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共赢,在融入世界与发展自我中实现互利共赢。
2012年以来,中国以深化经济体制机制改革为牵引,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探索与先行先试力度,进一步改革涉外经济管理体制、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优化政府管理效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好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
报告认为,新时代中国的高水平开放,在开放领域、开放重点、开放节奏、开放空间等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
与之相应的,中国的深层次改革始终与自身开放能力相适应,通过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改革,凝聚起对开放与改革的共识,在实现风险可控的同时,探索出更多适合本国现代化发展需要的实践经验。
从国际视角来看,中国的高水平开放也推动了全球经济治理改革。中国通过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不断深化多双边和区域经济合作,与世界各国共享发展机遇,为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完善全球治理的推动者、参与者和贡献者。
中国香港排第三,新加坡开放指数高居榜首
今年的《世界开放报告》继续以“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为使命,将“科学性、国际性、权威性”原则贯穿始终,展开世界共同开放的大叙事。
张宇燕在现场表示,按国际通行惯例,《世界开放报告2024》根据前版报告发布以来国际组织更新的相关指标数据,对2022年开放指数预估值作了修订,并测算了2023年开放指数。最新的开放指数揭示了2023年以来世界开放的特点。
报告显示,世界开放趋势与现状堪忧。2023年,世界开放指数预估为0.7542,同比下降0.12%,比2019年下降0.38%,比2008年下降5.43%,震荡收缩趋势明显。世界社会开放指数提高1.7%,但经济开放指数下降0.2%,文化开放指数下降2.4%。
报告指出,新加坡是2023年最开放的经济体,其开放指数高居129个经济体之首。自2008年以来的16年,新加坡近十年(2015年-2023年)持续成为全球最开放的经济体。爱尔兰在2023年开放指数排名中居第二位,中国香港排第三。德国、荷兰、英国、瑞士、马耳他、比利时、卢森堡分别排在第四到第十位。
报告同时显示,开放成效不及预期。2023年,世界开放政策指数上升0.7%,但开放绩效指数下降1%,说明开放政策虽有改善,但力度不足、效果不彰。
开放环境寒意渐浓。世界开放面临的矛盾问题、风险挑战依然存在甚至加剧。2020年-2023年,全球贸易干预措施数量保持在4700项以上,显著高于2020年之前的水平。世贸组织模型预测,如世界陷入全面政治竞争的最坏情况,全球平均收入将下降5%,平均贸易额将下降13%。
《世界开放报告》团队今年首次面向全球受访者推出世界开放形势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世界经济2023年至今“更不开放”“没有变化”“不确定”的受访者共占59.7%,对世界文化开放和世界社会开放持同样观点的受访者占比与此相当;导致世界开放收紧的主要消极因素包括:“国际地缘冲突扩大”(持该观点的受访者占比最高,达22.5%),以及“国家安全概念泛化”“逆全球化、反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霸凌措施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