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吴斌上海报道
在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下简称“进博会”)迈进第七个年头之际,“进博效应”也在持续放大。
安永大中华区业务主管合伙人毕舜杰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进博会作为链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平台,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加持下将进一步成为链接亚太区域与全球的平台。在此背景下,企业可以加大参展力度,深入洞察市场,积极寻求国际合作与交流,借助进博会展示的全球前沿趋势和RCEP带来的市场融合机遇,精准剖析不同市场需求特征,调整产业布局,从而实现转型升级,提升在国际产业链中的价值。
在外资企业借助进博会挖掘中国市场机遇的同时,一大批中国优秀企业正在加速海外布局,探索新增长点。毕舜杰表示,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大批中国优秀企业加速海外布局,尤其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投资增速迅猛。其中,东盟、中东欧、中亚、中东、拉美等地区展现出巨大的投资潜力。
与此同时,毕舜杰也提醒,在海外新环境下,企业面临着地缘政治和经济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为平衡风险与回报,实现可持续的全球化发展,企业可从多角度出发,采取一系列策略。
“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虽面临诸多挑战,但也为出海企业带来了机遇。毕舜杰举例称,一些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出海企业可积极参与铁路、公路、港口、能源等项目建设,在为当地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的同时,开拓自身产品与服务的市场。一些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不足,也让中国企业有机会凭借自身在部分科技领域的比较优势“技术出海”,既推动当地科技创新发展,又提升自身市场影响力。
(安永大中华区业务主管合伙人毕舜杰,受访者供图)
进博会构建全球化经贸桥梁
《21世纪》:2024年11月5日至10日,第七届进博会在上海举办,作为“全勤生”,过去七年安永看到了进博会哪些变化?对未来又有哪些期待?
毕舜杰:安永已连续7年参展,堪称进博会的“老友”和“铁粉”,对进博会“越办越好”体会颇深。进博会这座全球化的经贸桥梁,在连接展商与大众的同时,更成为了世界经济交流互鉴的重要舞台。它赋予了安永等专业服务机构展示前沿服务产品的契机,有力地推动了全球产业链和创新链的深度融合,为企业与客户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7年时间,进博会与安永相互成就、共同成长。进博会的变化清晰可见,影响力持续攀升、溢出效应不断扩大。每一届进博会都像是一块强大的磁石,吸引越来越多国家、国际组织和企业参展,新朋友、新机遇不断涌现。安永积极借助进博“东风”, 成为资源对接的“催化剂”、合作机遇的“挖掘机”,不断拓展进博“朋友圈”,为进博会的繁荣发展添砖加瓦。今年7月3日,在广西举行的进博会签约仪式上,安永成功锁定第八届进博会“入场券”,即将成为“八年全勤生”。
展望未来,我们期待借助进博平台这一国际化、综合性的战略高地,与各地政府、优质企业在科技赋能、企业国际化、可持续发展等核心领域深化合作。我们将扎根中国本土市场,以新质生产力为重要着力点,助力中国企业在全球化浪潮中扬帆远航,同时吸引国际企业深度融入中国发展大局,实现互利共赢、协同发展的新局面。
《21世纪》:“绿色”成为进博会的一张闪亮名片,如何看待近年来进博会在绿色办会上的进步?今年的“低碳进博”有哪些亮点?
毕舜杰:进博会在绿色办会方面的卓越成就有目共睹,历年来不断推陈出新的绿色举措,不仅有效减少了展会对环境的影响,更在全球范围内引导绿色发展理念。
在能源利用领域,进博会展现出持续优化的强劲态势,绿电使用比例呈稳步上升趋势。从早期仅部分使用绿电,发展至如今全绿电办展,这一巨大跨越彰显了进博会对绿色能源的坚定践行。
不仅如此,进博会在展台搭建、餐饮服务、运输方式以及活动理念等各个维度全面贯彻绿色理念。餐饮服务实现了从固定餐饮到临时餐饮全流程使用可降解餐具,积极倡导绿色消费模式;在物流环节,实施绿色物流方案,大力采用新能源物流车辆,同时鼓励绿色出行方式。此外,进博会还积极在展会期间举办围绕绿色低碳话题的论坛和活动,持之以恒地传播绿色发展理念,有力地推动全社会形成绿色发展的广泛共识。
今年的“低碳进博”亮点频现。本届进博会首次通过本地绿证交易获取绿色电力,一举采购10000 张绿色电力证书,为进博会筑牢了充足的绿色能源保障,极大地推动了本地绿色电力市场的发展,进一步深化了绿色理念在各个环节的渗透。
作为进博会的参展商,安永对“绿色低碳”理念高度认同。今年安永展台严格遵循简约化、模块化、低碳化、安全化的设计准则,在满足展示功能需求的同时,大幅减少构件材料,实现模块化组装,并且选用低能耗、低污染、可降解、可循环的材料进行搭建。此外,安永在今年参展过程中仍将重点聚焦可持续发展和ESG议题,致力于为社会公众构建绿色“双碳”认知体系,助力企业提升ESG 管理水平,携手各方共同谋求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之路。
RCEP放大“进博效应”
《21世纪》:在全球化遭遇逆流之际,区域一体化加速推进,如何看待RCEP的作用?对企业发展有哪些助力?
毕舜杰:作为全球最大的自由贸易协定,RCEP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注入强劲动力。它不仅有助于形成统一大市场,促进要素自由流动,更重要的是推动区域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提升区域经济韧性。在当前全球经济格局深刻调整的背景下,RCEP的实施对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构建开放型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具有积极意义。
对企业而言,RCEP的关税减让和贸易便利化等措施直接降低了企业的经营成本,为企业开拓市场提供了新空间。而进博会作为链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平台,在RCEP加持下将进一步成为链接亚太区域与全球的平台。在此背景下,企业可以加大参展力度,深入洞察市场,积极寻求国际合作与交流,借助进博会展示的全球前沿趋势和RCEP带来的市场融合机遇,精准剖析不同市场需求特征,调整产业布局,从而实现转型升级,提升在国际产业链中的价值。
“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蕴含巨大投资潜力
《21世纪》:在外资企业借助进博会挖掘中国市场机遇的同时,一大批中国优秀企业正在加速海外布局,探索新增长点。近年来中国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投资增速更快,哪些地区拥有更大投资潜力?在海外新的环境下,企业如何平衡风险与回报?
毕舜杰: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大批中国优秀企业加速海外布局,尤其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投资增速迅猛。其中,多个地区展现出巨大的投资潜力。
东盟国家地理和文化与中国接近,经济增长快、人口红利明显且外资政策友好,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热门区域。中东欧地处欧亚大陆交汇处,是进入欧盟市场的门户,享受关税政策和统一市场优势,劳动力成本也更具竞争力,基础设施和制造业发展前景广阔。中亚资源丰富,政策开放,在能源和矿产、基础设施和农业等领域为中国企业提供机遇。中东资金充裕、战略地位重要,致力于多元化发展经济,在基础设施、新能源、高科技、金融和消费品等方面吸引外资。拉美地区矿产资源丰富,基础设施落后且消费市场潜力巨大,能源和矿产、基础设施、消费品等领域有较大发展空间。
与此同时,在海外新环境下,企业面临着地缘政治和经济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为平衡风险与回报,实现可持续的全球化发展,企业可从多角度出发,采取一系列策略:首先,要深入分析、精准定位,全面评估政治、经济、文化等风险因素,结合自身优势找准目标市场,避免盲目扩张,以长期视角衡量风险与回报,注重可持续发展;其次,灵活调整市场进入策略,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和投资模式,如合资、合作或收购等,分散风险并借助当地资源和网络提升竞争力;再者,实行多元化市场布局,避免投资和供应链集中,降低特定地区风险带来的损失,同时拓展全球业务网络,捕捉不同区域增长机会,提高发展韧性;此外,强化投后风险及合规管理,通过多渠道获取情报搭建风控体系,确保企业始终处于市场变化之先,同时注重法律法规和文化层面的合规,提升品牌形象和信誉度;最后,本地化深耕,深入了解当地市场需求,通过在地化的品牌塑造、产品设计及管理方式,增强市场适应性。
《21世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面临一系列发展挑战,出海企业如何化挑战为机遇?哪些领域会有更大潜力?
毕舜杰:“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虽面临诸多挑战,但也为出海企业带来了机遇。一些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出海企业可积极参与铁路、公路、港口、能源等项目建设,在为当地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的同时,开拓自身产品与服务的市场。一些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不足,也让中国企业有机会凭借自身在部分科技领域的比较优势“技术出海”,既推动当地科技创新发展,又提升自身市场影响力。人才短缺问题下,企业早期派遣员工并开展人才培训和交流项目,不仅能为当地培养专业人才,也为企业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管理人才提供了契机。而文化差异则促使企业创新,通过在地化的品牌塑造、产品设计及管理方式提升运营和管理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
在众多领域中,基础设施建设潜力巨大。随着“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经济发展需求的释放,道路、桥梁、港口、电力等领域市场广阔。能源合作领域同样前景可观,各国对能源安全的重视以及地缘政治风险和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使得油气、电力和新能源等领域成为重点方向,中国企业在这些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产能合作方面,发展中国家制造业发展潜力大,企业可参与制造业投资、技术合作和产业链整合。创新数字科技领域,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电子商务、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成为出海热门方向,中国企业在相关领域具备优势。此外,生物技术和医药健康领域也不容忽视,发展中国家医疗卫生水平有待提升,出海企业可在医疗设备、药品、技术等方面提供支持,改善当地医疗卫生条件。
消费和投资良性循环需双管齐下
《21世纪》:近期中国推出一揽子增量政策,可能会产生哪些影响?如何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毕舜杰:今年以来中国推出的一揽子增量政策,充分体现了国家在宏观调控上的积极作为和对经济稳定增长的坚定决心。从整体来看,这些政策在提振市场信心、扩大内需和激发投资活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这些政策的出台恰逢其时。政策效能的持续释放将为中国的经济增长提供有力支撑,同时也会极大地提振外界对中国经济的信心,最终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世界经济增长提供澎湃动力。
要形成消费和投资良性循环,关键在于双管齐下。在消费端,一方面,需要增强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意愿,包括提高居民收入、促进就业等;另一方面需要优化消费环境,加强市场监管,引导消费观念升级。在投资端,政府和企业需要同时发力。一方面,政府需要营造稳定的政策环境,促进政策协同,发挥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另一方面,企业也需要深入了解消费者需求,精准把握消费趋势,将投资重点放在能够提升消费品质和体验的领域,例如加大在技术研发、智能化生产和绿色供应链建设上的投入,进一步激发消费潜力。
《21世纪》:人工智能发展如火如荼,各行各业出现了从“数字化”转向“数智化”的趋势。一字之差会改变什么?企业如何拥抱数智化?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如何落到实处?
毕舜杰:从“数字化”到“数智化”,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带来的是企业决策方式、业务模式和客户体验的全面升级。企业应积极拥抱数智化,制定数智化战略,加强数据治理,培养数智化人才,推进技术创新,推动业务转型,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实现可持续发展。
企业要拥抱数智化,首先需要有清晰的数智化转型战略,以全局视角整合内外部资源,将数智化理念深植于管理实践中。其次,企业应以开放的心态探索新技术和新工具,搭建坚实的技术基础底座,实现科技赋能。与此同时,数智化转型不仅是技术层面的变革,也涉及到企业文化的转变。企业需要培养数据驱动的企业文化,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鼓励数据共享。最后,企业应加强数智化与业务深度融合,推动业务创新,积极探索业务模式和商业机会,实现业务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通过加强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优化人才培养、完善政策支持等措施,将新质生产力落到实处;同时,通过提供精准的政策服务、优化营商环境、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方式,帮助企业解决后顾之忧,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企业应将人工智能技术与业务场景深度结合,推动“AI+”战略,使AI成为新的生产工具,数据成为新的生产要素,算力成为新的基础能源,共同构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驱动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