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是全球最稀缺的资源。我国拥有14亿多人口、全球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超1.8亿户经营主体,建成了全球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和世界级港口群……是世界上最有潜力的超大规模市场。
有分析指出,中国人口占全球总人口的比例接近20%,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某一类产品,中国无法自给,要靠进口,将会产生20%人口的市场需求。
拥有超大规模且极具增长潜力的市场,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和应对变局的坚实依托。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有利于更好利用发挥、巩固增强我国市场资源的巨大优势。
中央多次对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作出部署。
2021年1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
2022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 (下称《意见》)发布,其中提出,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制度规则,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
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
2024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制定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标准指引”,并“出台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总体工作方案,清理一批妨碍公平竞争的政策规定”。
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推动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市场监管公平统一、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
2024年10月,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深入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有关举措等,并提出要把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与实施一揽子增量政策结合起来。
从政策脉络来看,全国统一大市场一直在稳步推进,且持续走深走实。
何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为何如此重要?当前,盘活大市场有哪些亮点?畅通大市场还应打通哪些堵点? 如何在“立”与“破”之间深入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带着这些问题,《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前往浙江、重庆、广东等地进行了采访调研。
立破并举,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加速推进
过去,昆明的鲜花只能在本地消纳,人们需要到昆明去赏花。如今,得益于冷链技术的进步、航空运输的便捷和电商平台的加持,昆明的鲜花隔日甚至当日就能送到上海、北京、深圳的家庭。
在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学术顾问、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席、曾任重庆市市长的黄奇帆看来,统一大市场让欠发达地区获得新的比较优势,推进统一大市场建设正是要让更多这样过去不可能的故事成为可能。
《意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明确了加快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在主要目标方面,一是持续推动国内市场高效畅通和规模拓展。二是加快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三是进一步降低市场交易成本。四是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五是培育参与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
“五统一”和“一破除”
如何激发市场活力,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意见》从制度建设着眼,坚持立破并举,就建立健全体制机制、打通制度堵点部署了一系列重点任务。
从“立”的角度,《意见》明确要抓好“五统一”。包括强化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推进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打造统一的要素和资源市场,推进商品和服务市场高水平统一,推进市场监管公平统一。
从“破”的角度,明确要进一步规范不当市场竞争和市场干预行为。《意见》从着力强化反垄断、依法查处不正当竞争行为、破除地方保护和区域壁垒、清理废除妨碍依法平等准入和退出的规定做法、持续清理招标采购领域违反统一市场建设的规定和做法等五方面作出明确部署,旨在打破各种制约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显性、隐性壁垒。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简单说就是‘五统一’‘一破除’,即通过统一的基础制度规则、统一联通的市场设施、统一的要素资源市场、统一的商品服务市场、统一的市场监管以及破除地方保护,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超大规模市场。”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临在2023年12月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如是总结。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顺畅流动,不断增强我国的市场优势,才能有效吸引全球高端要素和市场资源,更好联通国内与国际市场,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大支撑。
“作为企业,我们非常期待看到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这样的市场不仅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也有利于整个经济的繁荣和稳定。” 广新集团相关负责人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直言,过去,地方保护主义较为突出,各方面要素流动受到限制。与各地相互分割的市场相比,一个统一的大市场无疑具有更大的优势。
在该负责人看来,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有利于更好利用发挥、巩固增强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能够让企业的生产成本更低,商品流通效率更高,从国际市场的角度来看,我国能够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以及工业门类齐全、产业体系完整等优势,为全球市场提供服务,促使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更加稳定高效。这在当前世界经济环境和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经营主体而言,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机遇也是挑战。”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苏剑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分析指出,全国统一大市场意味着企业在全国范围内利用资源和销售产品的障碍大幅度降低,从而得以在更大范围内获取优质生产要素,并自由且低成本销售产品至全国,这为企业带来了巨大机遇。而那些长期在行业和地区内受到保护的垄断者、特权者将面临挑战。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将使企业在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中公平竞争,从而激发创新活力,提高经济整体效率。
从中央到地方,多方多部门协同发力
为响应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从中央到地方,多方多部门都在协同发力,建设效果不断显现。
记者从国家发展改革委获悉,今年以来,各方面坚持破立并举、先立后破,健全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各项制度规则,加力破除制约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障碍掣肘,取得积极工作成效。特别是在完善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体制机制、推进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推进统一的要素资源市场建设、深入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等方面,共识不断凝聚,成效较为显著。
在市场基础制度规则完善方面,《关于完善市场准入制度的意见》正式印发,将市场准入相关体制机制改革成果上升为制度安排,深入破除市场准入壁垒;《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出台,强化公平竞争审查刚性约束;《关于创新完善体制机制推动招标投标市场规范健康发展的意见》正式实施,推动形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招标投标市场;修订形成《企业注销指引(2023 年修订)》,破解企业退出难题。
在统一的要素资源市场建设方面,以能源市场为例,电力统一大市场建设取得新成效。今年7月1日,新版 《电力市场运行基本规则》正式实施,从国家层面强调了落实“全国一张清单”管理模式。推动省间电力现货市场及山西、广东、山东、甘肃电力现货市场转入正式运行,我国电力市场交易范围进一步扩大,多层次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在“破”的方面,各方深入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等突出问题。已完成对全部现行有效600多部行政法规的集中清理,并组织开展修改和废止一些行政法规,重点清理不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不利于营商环境优化和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有违公平竞争的有关规定和内容等。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离不开各部门协同作为。
在资本市场,司法部会同财政部、证监会起草了《国务院关于规范中介机构为公司公开发行股票提供服务的规定(征求意见稿)》。其中引人关注的是,这份意见稿要求地方各级政府不得以股票公开发行上市结果为条件,给予发行人或者中介机构奖励。
9月,《关于进一步便利纳税人跨区迁移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通知》正式执行, 进一步便利纳税人跨区迁移。其中明确要求各级税务机关坚决抵制地方保护主义,严禁协助阻拦纳税人正常迁移,严禁违规发起风险任务阻断纳税人迁移,严禁额外增设条件门槛阻碍纳税人迁移。
聚焦企业反映的迁移难点堵点痛点,10月,市场监管总局印发《关于在部分地区开展企业迁移登记“一件事”集中攻关试点的通知》,选取北京、天津、河北、吉林、浙江、山东等地市场监管局(厅、委)开展企业迁移登记“一件事”集中攻关试点。
各地也在积极发力,先后出台措施,打通经济循环堵点卡点。
安徽从2月开始,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为期一年的工程建设招标投标领域腐败问题专项整治。据悉,在去年安徽省两地的试点探索期间,共处理138件问题线索,其中立案29件,留置18人,并推动了23项监管制度的建立。
陕西全面推开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实施“亩均论英雄”综合改革和“标准地+承诺制”改革,畅通劳动力要素流通渠道,取消全省(除西安市外)落户限制,实现省内户口通迁,探索建立“校招共用”引才用才等机制。
湖南从10月中上旬起,开展全省公共资源交易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攻坚战,时间为期半年。坚决打击公共资源交易领域违法违规行为,坚决遏制领导干部违规干预插手招投标活动。
立与破,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加减法”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既是发展命题,也是改革命题。
深化改革,迎难而上,关键在于立破并举。一方面,要将制度规则立起来,加快完善市场准入、产权保护和交易、数据信息、社会信用等方面的基础性制度,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另一方面,必须坚决破除障碍掣肘,消除那些阻碍市场统一的壁垒和不合理因素,为市场的高效运行和资源的合理配置扫清道路。
加快市场基础设施联通,激活大市场
10月30日,连接深中通道和南中高速的南沙联络线正式通车。随着深中通道南沙线通车,南沙至中山的行车时间缩短到20分钟以内,广州和深圳这两大一线城市由此跨海“牵手”。
深中通道是构建粤港澳大湾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核心交通枢纽工程,连接广东自贸区三大片区、沟通珠三角“深莞惠”与“珠中江”两大功能组团,使得珠江口东西两岸进入“半小时生活圈”。
这条超级通道,跨越山海,紧密连接起各个区域,为沿线城市的发展打开了崭新的广阔空间,成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一个生动缩影。
广东在推进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方面走在了前列。广东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南沙大桥、深中通道等标志性工程相继建成,深中通道开通4个月车流量累计超1000万车次。“澳车北上”“港车北上”政策相继实施,港珠澳大桥累计验放车辆超1270万辆次,经港珠澳大桥口岸进出口货物收发地已实现31省份全覆盖,市场涉及国家(地区)超过230个。
除了“硬联通”,还有“软联通”。市场基础设施联通,不仅仅是物理层面的“硬件”的通达, 诸如公共信息互通共享、经营主体信息互联互通、信息认证等“软件”的衔接,在某种程度上更为重要。
广东在全国率先推出“省内迁移通办”模式,将企业多次申请、多头跑动转变为登记机关之间横向协同、无缝对接,实现了企业迁移“一地办”“一次办”。该负责人介绍,企业及个体工商户直接在迁入地提交迁移登记申请材料,便可实现“一次申请、一次办结”,3个工作日内即可获领新执照。
在粤港澳大湾区,“港澳药械通”“湾区社保通”“跨境理财通”以及“政务服务跨境通办”等标志性事项落地实施,港澳建筑师、工程师等24类专业人士备案即可执业。更加便利的往来政策,推动从人才到资金等各类要素跨境流动畅通。
在长三角,医保关系转移接续、跨省户口迁移等越来越多的事不必再跨省奔波。进一扇门,即可办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四地事——“跨省高效办成一件事”项目在四地已推出173项跨省通办服务。
市场基础设施高标准联通,带动商品服务高效自由流动。
税收大数据反映出国内各省份之间贸易联系紧密程度。国家税务总局最新发布的增值税发票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全国省际贸易销售额占全部销售额的比重为40.7%,比上年同期占比提高0.5个百分点。
重点区域间贸易往来更趋频繁,在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中发挥了有力的辐射带动作用。今年前8个月,长三角销往珠三角和成渝地区的销售额同比分别增长6.3%和7.6%;珠三角销往京津冀和长三角地区的销售额同比分别增长8.6%和7.1%;成渝地区销往长三角和珠三角销售额同比分别增长7.5%和11.8%。
推动资源要素充分流动,畅通大市场
全国统一大市场是生产要素畅通流动、各类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潜力充分释放的大市场。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必须畅通经济循环的“血管”,通过完善要素市场制度和规则,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
《意见》提出,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建立健全数据安全、权利保护、跨境传输管理、交易流通、开放共享、安全认证等基础制度和标准规范,深入开展数据资源调查,推动数据资源开发利用。
广东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广东推进公共数据资源“一网共享”,全省 5300 个单位汇聚 21万类公共数据,数据量达 1200 亿条,支撑全省 2000 余个单位 24.5万个数据需求。总体来看,广东省数据交易所数据交易额累计超过 186 亿元位居全国第一。
在“电商之都”浙江,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下,企业的知识产权和专利被充分保护,无疑事关企业的核心利益。但过去知识产权和专利要实现跨区域甚至跨境保护,并非易事。
杭州某母婴品牌近年来业务拓展速度很快,市场占有率已经跃升至国内母婴品牌前列,但其正面临着“成长的烦恼”。
因为,该企业推出的产品主要依赖电商平台销售,产品的结构和外观设计知识产权直接关系企业生产销售的命脉。但是在电商平台上,该企业推出的新款畅销毛绒玩具,往往很快就被其他企业“高仿”。
2023年7月,该公司发现在某电商平台存在与其公司外观设计专利高度近似的第三方产品在售情况,且销量较大,对该公司品牌和市场造成较大影响。2024年1月,该公司向杭州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申请维权援助,请求出具专利侵权判定意见书。
杭州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维权与协同保护部部长潘伟祥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杭州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第一时间开展侵权分析,并出具侵权判定意见书,认定侵权并为该企业提供快速维权指导。2024年2月18日,该企业正式在该电商平台发起投诉;2月29日,涉嫌侵权链接全部下架。
如此一来,“仅这一个单品每月的销售额就增加了20多万元,一年的销售额就能够增加200多万元,中国的市场太大了。” “知识产权保护成为确保产品高效流通的关键。”潘伟祥说,坚持对知识产权的有力保护,构建公平的竞争环境,激发劳动、知识、技术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进而促使市场潜力充分释放。
《意见》提出,要“加强对创新型中小企业原始创新和知识产权的保护”“建立健全全国性技术交易市场,完善知识产权评估与交易机制,推动各地技术交易市场互联互通” “加强标准必要专利国际化建设,积极参与并推动国际知识产权规则形成” 。
作为内陆开放综合枢纽,重庆高度重视知识产权转化运用。《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从重庆知识产权局获悉,截至目前,重庆市马德里国际商标注册已有556件。
为了帮助重庆企业走向国际化,重庆知识产权局搭建了涉外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制定出台了重庆市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工作站管理办法,指定了8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工作站,累计服务企业856家。此外,还在德国挂牌设立中国重庆欧洲知识产权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服务,建立起有针对性的海外维权机制。
连接“断点”有序流通,盘活大市场
飞盈供应链是一家外贸企业,前两年从江苏南通迁移至重庆,其总经理王娴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自己并非是因为当地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而来,而是因为“想把公司开在家乡”。
然而,从沿海到内陆,王娴多少经历了一些“水土不服”。起初,公司位于奉节的京东产业园,但因远离核心城区,进出口不便程度、物流成本均有所增加。加之产业链、供应链还在浙江、广东等地,迁移给业务带来大量不确定性。其后,公司又搬至位于重庆果园港的保税港区范围内,物流与供应链问题有所缓解,但用工问题接踵而至。
“人力成本比之前增加了30%。”王娴直言,当地复杂产业工人资源并不丰富,还需大量培训,沿海地区工人跟随意愿不强。“人力成本从迁入到现在都还没降下来。”
王娴还讲了一个小插曲,前一阵子,自己与一位江苏籍同事前往意大利考察市场,办理出国手续时被要求提供暂住证。“之前以为可以异地通办,但现场办理才知道要提供暂住证。暂住证要求搬到重庆后第一时间去当地派出所报到,立即办理并不能直接使用。”王娴不解,“现在交通方便,人员流动这么频繁,谁会第一时间去当地派出所报到呢?我们这位同事就只能返回江苏办理手续,考察行程也被迫缩短。”
《意见》提出,健全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促进劳动力、人才跨地区顺畅流动。
市场中各种要素间的优化配置,需要连接“断点”,推动技术、资金、人才等各类资源要素有序流通。
在陕西瑞盈生物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总裁耿军看来,“如果全国统一大市场把人才全域流通的问题解决,很多生产要素会跟着人才走,资源不平均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我认为城市发展的核心在于人才,这也是大城市‘虹吸效应’的根本原因。以西安为例,除了‘虹吸’周边城市资源,甚至也‘吸’走了甘肃、宁夏等地的人才和资源。”耿军称,全国统一大市场未来一定能解决人才要素全域流通的难题,这样每个地区都会形成符合自身发展特点的人才结构,“让所有人才能尽其用”。
针对各地在加快融入和主动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方面进度不一的情况,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正在编制中,让统一大市场建设有章可循。
记者获悉,国家发展改革委研究起草了《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试行)》。该指引定位为工作层面指导,对各地区、各部门加快融入和主动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提出方向性、框架性指导和阶段性工作要求,从“要求做的、禁止做的、鼓励做的”三个维度提出具体举措,后续将按程序报批后出台实施。
推动物流降本增效,助力大市场
便捷、高效、通畅的物流网络能够实现资源要素自由流动。完善商贸流通体系、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由于新疆当地独特的气候、土壤,阿克苏冰糖心苹果糖度比普通苹果高20%左右,有“最甜苹果”的美誉。但由于运输路途遥远,当地苹果面临“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困境。
过去,阿克苏苹果主要通过层层批发流通,农户售价与消费者购入价价差大。而京东等电商平台的到来,直接打破了这层价格差。产地直采模式跳过了此前的层层加价,同时减少搬运次数,既降低成本又减少损耗。
从10年前选择加入物流运输这一行,京东物流阿克苏分区负责人王龙见证了新疆物流行业的极速发展。
在今年的苹果采摘季,每天仅通过京东向外运输的阿克苏苹果单量就在2.5万单左右。 一旦阿克苏某个地块的苹果园被选定,一条长达数千公里的运输链将迅速启动,数以万计的种植户、物流快递小哥、消费者等也将随即扮演“既参与运输链同时也从中获益”的角色。
王龙介绍说,个人如果在新疆发一单9斤的苹果至广东,运费甚至超过了苹果本身的价值,消费者无法承担。而京东通过布局全国的物流基础设施,显著降低了商家在物流上的成本,消费者最终也能获得更具性价比的苹果。
以一单从新疆阿克苏运往广东的苹果为例,需要行驶约5000公里的路程,相当于从中国最北端的漠河市一路行驶至三亚。而京东能通过规模化优势将运输成本压至10元/斤左右,这样的现象在其他国家几乎不敢想象。
京东物流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如今,京东物流已建立了包含仓储网络、综合运输网络、最后一公里配送网络、大件网络、冷链物流网络和跨境物流网络在内的高度协同的六大网络,服务范围覆盖了中国几乎所有地区、城镇和人口。
该负责人称,在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背景下,京东物流始终坚持以“技术驱动,引领全球高效流通和可持续发展”为使命,致力于成为全球最值得信赖的供应链基础设施服务商。
物流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重要纽带。高效的物流体系可以确保货物及时、准确地送达目的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同时也能促进企业的生产和销售。从长远来看,加快构建内外联通、高效便捷的物流网络,着力夯实现代流通体系的基础,将为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提供有力支撑。
叫停“内卷式”招商,从拼“硬优惠”到拼“软环境”
大力度招商引资曾被视为“拼经济”的象征,也被视为经济增长的关键。过去几年,“抢人大战”“抢企大战”屡见不鲜。但“拼土地、拼税费、拼补贴式”的招商,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容易形成不正当竞争,破坏全社会招商引资环境。
一些地方罔顾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盲目上马新能源汽车、光伏、人工智能等“热门”产业,产业规划同质化、低效竞争、重复建设等问题凸显。部分地区不切实际,给企业承诺过多的补贴和税收优惠,非但没能促进经济发展,反而造成“越招商财政越紧张”。
在光伏行业,常能听到不满的声音,称一些地方政府急于拉动经济,为企业提供优惠条件,一定程度上导致市场不够透明,让成本、利润进入不合理状态。
更有企业负责人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直言:“一些非龙头、非骨干的小型光伏企业与地方政府之间存在强烈的利益关联,获得强力资金支持。工信部则希望推动行业实现优胜劣汰,在此情况下,政策上的一致性评价需要谨慎平衡。”
随着相关改革文件的出台,财政奖补、税收返还、土地优惠等招商模式,行不通了。
8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公平竞争审查条例》明确规定,没有法律、行政法规依据或者未经国务院批准,不得给予特定经营者税收优惠,选择性、差异化的财政奖励或者补贴。
与此同时,不少省份也发文要求,清理不当干预市场和与税费收入挂钩的补贴或返还等。
有上市公司发布公告称,公司此前收到的2400万元财政补贴被当地财政局追回。还有拟上市公司在招股书中表明了财政返还可能被追缴的情形。
从比拼优惠政策搞“政策洼地”向比拼营商环境创“改革高地”转变,地方政府招商模式也迎来深刻变革。
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内的团结村站是中欧班列重庆的始发站之一,在中欧班列形成规模以前,这里只是个不起眼的铁路货运站。但现在,以团结村为中心,周围工厂林立,不少地块围成工地正在兴建新的厂房。
随着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不断深入,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公司副总经理韩超对于园区运营有了新的理解。
“曾经招商引资都提政策扶持、资金扶持、税收减免,扶持单个企业,现在应该转变为利用自身规模化效应帮助企业降低经营成本,减少企业对补贴的依赖,提升本地产业的竞争力与吸引力。”韩超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分析说,“企业招引就像种一片树林,需要阳光、雨水,满足企业的生长所需。”
在韩超看来,产业园区运营最重要的是能够形成生态圈,使企业能够链接上下游,降低成本。“当前我们归集信息,为企业提供报关、报税、检测、物流等一站式服务,通过集合服务平台构建生态圈,这才是园区产业发展的正确方式。”
“未来,产业园区运营的思路需要转变。从政府支撑向市场化运作转变,从‘补钱’向‘补功能’转变。”韩超认为,今后应更加注重对产业园区功能的补充,增添功能性公共设施。例如,提供成本可控的集装箱运输、滚动船运输服务,还需具备能够快速进行进出口检测的机构,把园区所能和企业所需精准结合起来。
破地方保护,除隐形“门槛”
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是市场机制高效运行的重要基础。然而在实践中,企业会常常遭遇“不公”,比如,一些地方要求企业获得政府扶持资金后不得迁离,项目招投标优先选择本地企业,政府采购优先使用本地产品和服务……
破除地方保护、隐形“门槛”,对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具有重要意义。耿军从事医药行业已20多年,在他看来,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需要实实在在地破除部分地方保护。耿军透露,尽管集采一直都有,但以前地方医保局对地方基本药物目录有自行调控干预权,地方医院集采偏向地方医药制造企业,如今这种情况基本消失。
今年5月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的《招标投标领域公平竞争审查规则》正式施行,首次为招投标领域出台政策措施列明“负面清单”。
《招标投标领域公平竞争审查规则》聚焦经营主体反映集中的共性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七方面40余项审查标准。“不得以不合理条件限制招标人自主权等”“不得要求经营主体在本地区设立分支机构、缴纳税收社保或者与本地区经营主体组成联合体,不得要求经营主体取得本地区业绩或者奖项等”“应当平等对待不同地区、所有制形式的经营主体”……
“招标投标是市场配置资源的重要方式,经营主体通过招标投标进行供需对接、竞争择优,能够实现各类要素优化配置。”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营造公平竞争的招标投标市场环境,有助于促进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对于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构建更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要作用。
国家发展改革委透露,后续将以更有力举措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走深走实。在推动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方面,将修订市场准入负面清单,进一步压减清单事项,对短期不具备全国放开条件的,通过放宽准入试点先行探索。强化各有关部门、第三方信用服务机构的信用修复工作协同,加快推进社会信用建设法立法进程。完善经营主体登记事项管理制度,推动企业异地迁移直接到迁入地办理,探索建立覆盖所有经营主体的强制退出和简易退出机制。加快推进招标投标法及其实施条例、政府采购法及其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修订。
强化监管,打造更公平市场环境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是重中之重、难中之难,也是关键所在。
《意见》强调要破除地方保护和区域壁垒。比如,指导各地区综合比较优势、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产业基础、防灾避险能力等因素,找准自身功能定位;及时清理废除各地区含有地方保护、市场分割、指定交易等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政策;加强地区间产业转移项目协调合作,建立重大问题协调解决机制,推动产业合理布局、分工进一步优化等。
“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关键是正确认识局部和全局的关系,做到全国一盘棋,统一大市场,畅通大循环。”国家发展改革委体改司有关负责人说。
有效排除公平竞争的深层次障碍,需要靠法治保障。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是约束政府权力不当行使、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的有力措施。
今年8月1日,《公平竞争审查条例》正式施行,成为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法治化的重要里程碑。
“《公平竞争审查条例》致力于解决公平审查制度刚性约束不足的问题,进一步健全制度的实施机制,强化监督保障措施,推动制度落实落地,更大力度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市场监管总局反垄断总监许新建说。
市场监管总局相关司局负责人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介绍,近年来,通过深入实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强化制止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执法、开展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政策措施清理等工作,有力破除了一批制约经济循环的行政性垄断堵点,推动国民经济高效畅通和规模拓展,但也还有一些深层次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一是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隐性方式增多,发现和纠正相关行为的难度加大。
“通过公平竞争审查督查、抽查和举报处理等各项工作,我们发现当前部分地区涉及妨碍市场准入和退出、妨碍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影响生产经营成本等方面问题仍然较为突出。”该负责人透露,问题表现形式多以隐性为主,各种“土门槛”“土政策”多发,规范性文件和“一事一议”等其他政策措施占绝大多数,变相“绕开”公平竞争审查等问题仍然存在。
二是对竞争政策就是发展政策的理解还有偏差,公平竞争意识有待进一步深化。在违反公平竞争审查标准的政策措施中,市县两级占比较高,公平竞争审查制度落实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上热”“中温”“下冷” 现象,尤其是市县两级政府部门不当干预市场的行为有待进一步规范。
“部分地方政府囿于短期发展和局部利益,还没有全面准确把握全国统一大市场和地方竞争发展的关系。”该负责人直言。
破除市场堵点,反垄断护航公平竞争
要营造规范高效、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除了加强对行政性垄断的治理,对于经济性垄断的治理也不可或缺。
在市场管理者设置准入门槛障碍、给予地方企业保护、限定交易、妨碍商品要素自由流通等堵点之外,也会出现市场参与者设置的堵点,比如互联网、平台企业曾经出现过的“二选一”规则、“大数据杀熟”等现象,使得公平竞争受阻而垄断难除。
9月,2024年民生领域反垄断执法专项行动第一批典型案例正式发布。首批典型案例共计10起,包括2起提醒敦促类案件、4起垄断协议案件、3起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案和1起反行政垄断案,涉及燃气、供水、建材、驾校、医疗责任险等民生领域。
汽车行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之一,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生活。
2024年1月,市场监管总局依法对捷豹路虎(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奥迪(中国)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大众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宝马(中国)汽车贸易有限公司和梅赛德斯-奔驰(中国)汽车销售有限公司5家跨国汽车供应商进行提醒敦促,要求其抓紧整改存在的垄断风险,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2024年5月,市场监管总局依法对Avanci专利池在汽车无线通信标准必要专利许可过程中存在的垄断风险进行提醒敦促,要求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自身反垄断合规建设,及时化解垄断风险,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
此前多家互联网平台巨头已经因此领到巨额罚单。
为促进数字经济健康发展,市场监管总局不断提升常态化反垄断监管执法水平,监督指导阿里巴巴集团、美团、知网认真落实整改,开展直播电商等数字经济重点细分市场竞争状况评估,跟踪研究数据、算法、算力等领域前沿热点问题,进一步强化垄断风险预警,推动竞争秩序持续向好。
“这些案件实际上保护了消费者以及中小企业,虽然可能并不为众人所见,但在关键时刻却能发挥重要作用。人们往往在有病时能通过吃药解决问题,便觉得这是神医,却意识不到提前预防问题的重要性,甚至觉得本来就应该如此。”有业内人士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直言,如今,大家能够看到各种平台因反垄断被处以天价罚款。其实从某种角度来说,在一步步的反垄断干预下,才能够避免这些平台更早地收取过多费用或者做出更过分的行为。
这方面的工作还在强化。9月10日,从全国公平竞争大会上传来的数据显示,2023年以来,共查处市场垄断案件32件,不正当竞争案件1.86万件,省级经营者集中案件1185件,无条件批准1154件,对34起附条件案件开展监督执行,有力维护了公平竞争市场格局,保护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这离不开法规体系持续完善和惩戒力度不断加强。
据悉,市场监管总局积极落实新修订反垄断法关于“国家建立健全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规定,推动出台公平竞争审查领域第一部行政法规《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同时, 修订出台《制止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行为规定》等反垄断法配套规章,发布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执法约谈工作指引,进一步健全规范不当市场干预行为的规则体系。
“许多大企业在相关案例中受到教育,认识到应当合规经营。如何让这些案例产生更深远的影响,从而让更多企业避免违法违规行为,这是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前述业内人士表示。
向改革要动力,持续深化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过程中还存在哪些障碍?
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看来,当前影响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因素,既有不当竞争和市场干预问题,如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行为;也有市场基础设施联通问题,如符合条件的公共资源交易还没有完全纳入统一平台;还有要素市场制度规则不完善和部分要素市场尚未统一的问题,如资本市场的基础制度尚不完善,全国统一的技术和数据市场尚未形成。要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清除影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各种障碍。
谈及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面临的主要挑战,苏剑直言,当前仍存在大量的市场分割现象,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区域分割,主要体现为地方保护主义;二是产业分割,主要表现为行业进入壁垒;三是职业分割,主要表现为劳动力在不同行业、不同职业之间流动的障碍,主要是对人的限制。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有助于消除这些障碍,进而提高经济运行效率。
“区域分割、产业分割以及职业分割均涉及众多特权和利益,因此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需要破除这些特权或利益所带来的影响。”苏剑表示,比如地方保护的目的在于保护本地企业和个人利益,从而使得非本地人无法享受到平等的待遇。以公共服务为例,各地市政府为本地户口人员提供多种公共服务,而对外来人口的服务可能相对较少。
对于企业而言,实践过程中仍面临困惑。
“如何平衡统一大市场发展与各地经济增长以及各区域统筹发展之间的关系?”有企业负责人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直言,各地皆有自身的区域发展战略,如中部地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等。这些战略的实施需要资金的平衡与协调,这对企业而言是一项不小的挑战。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如果全国统一大市场得以形成,那么要素流动,特别是资本的流动,将不再成为问题。企业和产业会自然地向要素成本低或要素聚集的地区转移。然而,作为地方省属企业,企业会面临在新业务布局上如何选择的问题,全国统一大市场与区域小市场之间的关系如何协调?”该负责人直言,“全国统一大市场虽然理论上更有效率,但也需要照顾到各地的利益,尤其是地方领导的感受。因此,这确实是一个需要顶层设计的复杂问题。”
在业内看来,破除市场分割和地方保护,根本上还是要“向改革要动力”,调整单纯追求经济指标的考核机制,推动建立地方之间合作发展的机制,建立动态监测的统计评估体系。
此外,要提高经营主体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共同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需要借助法律体系。“当经营主体意识到自身受到歧视时,能够借助法律手段消除歧视,维护自身权益。”苏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