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工信部发布了修订后的《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2024年本)》(以下简称“《规范条件》”)和《光伏制造行业规范公告管理办法(2024年本)》,以进一步加强光伏行业规范管理,推动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
《规范条件》将“新建和改扩建多晶硅制造项目,最低资本金比例为30%,其他新建和改扩建光伏制造项目,最低资本金比例为20%”的标准修改为“新建和改扩建光伏制造项目,最低资本金比例为30%”。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资本金比例要求的提高,有助于提升行业准入门槛,抑制光伏行业产能无序扩张。
近年来,在政策引导、市场主导、技术进步等多重因素作用下,我国光伏产业快速发展,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已成为我国少有的形成国际竞争优势、实现端到端自主可控,并有望率先成为高质量发展典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统计显示,2019—2022年,光伏企业通过资本市场,使用IPO、定增、可转债等方式的募资规模逐年扩张,分别为362.7亿元、714.14亿元、1058.33亿元、1661.87亿元,四年增长近3.6倍。
工信部电子信息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在行业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行业发展也面临无序竞争加剧、市场波动调整、技术迭代提速等问题和挑战。
彭博新能源今年3月预测,2024年全球新增光伏装机需求为574GW(吉瓦,1GW=10亿瓦)。但业内预计,我国光伏主环节产能已全部超1000GW,即所有主环节都存在过剩。持续供大于求之下,2023年下半年以来,光伏领域价格战不断,部分光伏企业裁员消息不胫而走。
“近几年,光伏行业产能扩大非常快,但我们的消纳能力没有跟上,新能源系统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弃光现象仍然存在。光伏项目建设起来了,但无法发电,就没有意义。”林伯强表示。
为此,他建议,一方面,未来要提高光伏制造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光伏发电的消纳能力。
《规范条件》提出,引导地方依据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合理布局光伏制造项目,鼓励集约化、集群化发展。企业应履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开展光伏产品回收利用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应用。
上述工信部电子信息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规范条件》自2013年发布以来,根据产业发展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先后于2015年、2018年、2021年适时进行修订,在技术指标、产能利用、生产能耗等方面提出要求,有效促进了行业转型升级和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