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吴淞口外,长江奔流入海,船行如梭。今年深秋时节,就在这江海交汇处,一个新的造船行业纪录诞生。继2023年世界造船业“三颗明珠”(航空母舰、大型邮轮、大型液化天然气船)在沪集齐后,上海今年11月中旬又突破了造船1亿载重吨的大关。这意味着中国从造船大国向造船强国迈进的步伐更加稳健。
时近年底,在一个寻常的工作日,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的宽阔码头边,6艘大型船一字排开,船上机器声轰鸣,伴随着时而传来的工人们大嗓门交谈与讨论声,这一派火热的工作场景,与不远处长江航道上繁忙的运输景象遥相呼应。
在工地靠北的一侧,一艘11.4万吨阿芙拉型成品油轮刚完成试航,28岁的建造师张程和同事们与船东一道,正在为即将交付的巨轮做出厂前最后的各项校验工作。
这艘巨轮的南边,体量更大的230万桶通用型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轮(FPSO)“捷豹”号即将驶离码头,远赴深海。这已经是外高桥造船为同一家荷兰籍船东建造的第5艘该型船,并于今年11月14日正式交付。随着“捷豹”号的顺利交付,外高桥造船已累计完工交付579艘(座)船舶和海工平台,总计1.2587亿载重吨,成为我国第一家完工总量突破1亿载重吨大关的船企。
张程从2019年进入外高桥造船工作,在建造师的岗位一干就是5年。“看着各式各样的零件从仓库运到堆场,再从堆场‘变’成最后的巨轮,这样的工作让我痴迷。”其实,作为中国最年轻的大型船企,成立于1999年的外高桥造船用25年时间取得1亿载重吨的斐然成绩,堪称新中国造船史的缩影,让众多和张程一样的中国造船人共同痴迷。
中国现代造船业起步并不晚,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期的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创办时期,但直到新中国成立乃至改革开放之前,我国造船业仍处于新技术含量低、现代化程度不高的尴尬境地。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入世”之后,中国造船业进入“飞跃期”。新建外高桥造船、重组沪东中华造船等高质量船企;在此基础上又组建了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等一批世界级造船集团。中国用十数年时间,从学习日韩,到超越日韩,并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进而向造船强国迈进。
2022年,我国首次在接单量、完工量和手持订单量三大指标上全面超越欧美日韩等世界其他国家,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第一造船强国。统计显示,2023年,中国造船业国际市场份额已连续13年稳居世界第一位。
今年10月在上海举行的2024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指出,经过多年发展,中国已成为世界上航运设施体量最大、海上运输货物最多、船队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具有市场规模巨大、技术应用场景丰富、产业链完整等显著优势。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航运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正在不断提高。新纪录的诞生预示着中国造船业的新一轮腾飞已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