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制造业“尖子生”,广东拥有全部31个制造业大类,约160种工业产品产量居全国第一,电子信息制造业连续33年位居全国第一。在加快打造人工智能、新型储能、商业航空、生物制造等新的增长点之外,广东还瞄准未来电子信息、未来智能装备、未来生命健康、未来材料、未来绿色低碳等产业抢抓产业“新风口”。
近日,在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的“新型工业化媒体调研行”广东站采访活动中,记者走进东莞、广州的产业一线,采访了集成电路、无人驾驶、新型显示、潮玩等领域的“领头羊”,也接触了生物医药、智能制造、人形机器人等领域的“黑马”,它们是当前广东制造业实现从低端迈向中高端的缩影。
产业向“新”,“智造”动能更澎湃
“广东汽车产量连续七年居全国第一,全国每4辆新能源汽车就有一辆是‘广东造’。”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总经济师邹勇兵给出一组数据,去年,半导体与集成电路、前沿新材料、新能源、数字创意等战略性新型产业集群增加值增速超10%,其中,12英寸芯片制造规划产能大幅提升、鸿蒙生态设备超8亿台。
在东莞市松山湖,有着一家国内最大的服务器制造厂家、连续二十余年蝉联中国内存市场第一的企业落户于此。“我们的总部在深圳,东莞是我们的制造基地,也是重要的研发中心。”东莞记忆存储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贾宗铭强调,以前记忆科技以生产制造为主,现在正慢慢地转型为产品研发为主,“以前人员结构有90%是工人,现在60%到70%是研发人员”。
“大量的生产、组装项目都进行了自动化的改造。”贾宗铭说。走进记忆科技的智能工厂,借助5G网络实现了设备、物料、人员、安全、环境检测等全连接,整个工厂所有生产过程数据通过一张网汇集到一个平台,实现对各个环节的实时监控和感知,同时也可以对一些风险和缺陷进行预测和分析。
“存储行业有非常明显的周期性波动,一般是三到四年,去年其实一直在上升,也带动了我们的生产。”在贾宗铭看来,记忆科技近几年能够保持营业增长的关键在于带给客户的附加价值,“我们做SD存储设备或服务器的同时,还在做产品的芯片设计,能够提供更好的设计方案、生产解决方案,从而给客户提供更高的附加值”。
在广州市海珠区,作为全球领先的自动驾驶科技企业,广州文远知行科技有限公司的自动驾驶小巴,已经成为全球众多城市的亮丽风景线。“我们当初落地广州的时候,还没有智能网联汽车的概念,当时落地广州主要原因是广州的营商环境,广州在很多地方引领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创新,非常具有服务意识,也很包容。”文远知行创始人兼CEO韩旭说。
在3个月前,文远知行的无人驾驶测试车开始在美国圣何塞及周边区域投入运营。不久后,又和全球最大出行配送公司优步合作,开启无人驾驶出租车在阿联酋的商业化运营。“我们在海外有7个国家30个城市开展自动驾驶的研发、测试及运营,其中在阿联酋、新加坡、美国都拿到自动驾驶牌照,一定还会继续去开拓。”韩旭说。
企业攀“高”,“小块头”角逐全球舞台
“截至今年9月,全省登记在册企业818.55万户,其中,中小企业超700万户,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广东省工信厅民营经济处处长梁佩华说。在广东,累计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91家、创新型中小企业超过4万家,获批22个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中小企业正角逐全球舞台,成为各个细分赛道的“小巨人”。
“磁悬浮、气悬浮,以前是被国外垄断的技术。”走进位于东莞寮步镇的雷茨智能装备(广东)有限公司,公司创始人兼总裁吴炎光介绍,早年我国的风机技术被国外垄断封锁,使得国内企业不得不“高价买、高价用、高价修”风机,在2011年年底的时候他用2万元创立了这家企业,现在已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每年利润也有5000万元,在德国成立了全资子公司,正在准备上市”。
“就像飞机加速到一定程度可以脱离地面一样,气悬浮的轴承在旋转开始时是有摩擦的,达到一定高度之后实现无接触,就消除了摩擦。”吴炎光指着气悬浮风机介绍,以前类似的进口风机,功率是37到300kW(千瓦),雷茨智能装备的产品最小能做到2.2kW,对比起来要节能得多。
“以300kW(千瓦)的风机为例,我们的风机要比传统风机一年节省150万度电,相当于节省电费接近92万元,每年减碳约480吨。”吴炎光说,磁悬浮控制器、磁悬浮轴承传感器系统、机构设计、自扫频功能技术等让雷茨智能装备用数年时间打破了国外几十年的垄断,由于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某些产品的成本从8万元降低到了2000元。
“以前我刚开始工作的时候,风机的维修成本是非常高的。国外厂家派专人来检修,要把拆下来的零部件发回国外,维修要多少钱也是由他说了算,成为整个行业发展里的痛点。现在,我们不但可以自己生产,还能维修同类的全球各大品牌产品,不用再去找国外维修,成本可控、周期可控。”吴炎光说。
在广州市黄埔区,百奥泰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总经理李胜峰告诉记者,在生物医药的全球市场里,90%都是在中国以外的区域,“我们最近5年有4款产品已经上市了,为了让产品‘走出去’,通过跟国际上的一些公司进行合作,在全球有92个国家确定了合作伙伴关系,到2026年大概会有4款产品可以在全球销售”。
“抗体药物的研发周期特别长,像贝塔宁大概花了20年。”在李胜峰看来,生物医药企业在发展壮大过程中也要把视野放到全球市场和全球患者身上,“做药物研发当然都希望做到全球,我们先不要想着挣钱,跟全球的龙头企业合作,起码可以让我们的药能尽快地覆盖全球患者,满足亟待解决的治疗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