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河财立方评论员徐兵
北风怒号,寒意渐浓。在这个寒冷的冬日,一床温暖如春的羽绒被无疑是人们最需要的“暖心之物”。然而,11月24日晚,央视《财经调查》的报道揭露了南通部分羽绒被商家以“丝”代“绒”的造假行径。一场靠谎言编织的骗局被戳穿,直播带货行业再一次因为“失信”站在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直播行业乱象频出,“翻车”不止。南通“假羽绒”事件不过是直播带货乱象的冰山一角。近年来,直播行业虽然发展迅猛,但问题频发——从假货横行到虚假宣传再到夸大效果,几乎每隔一段时间都会爆出新的“翻车”事件。
例如,去年“双11”期间,某知名主播销售的“大牌化妆品”被曝光为“三无”产品;还有不久前另一名头部主播因售卖过期食品被罚。类似案例的高频出现,折射出直播行业的野蛮生长和监管滞后。特别是在羽绒被这类相对“技术含量”较高的商品上,商家利用消费者难以辨别产品优劣的盲区,通过包装数据、伪造检测报告等手段牟取暴利,直接击穿行业的诚信底线。
从“天花乱坠”的宣传到“货不对板”的实物,再到花几块钱就能买到的虚假检测报告,这种欺骗消费者的行为不仅让消费者寒心,更让整个行业的声誉降到冰点。
伪劣产品屡禁不止,违法成本低是关键。为什么直播行业乱象频出?核心问题在于“造假成本低,违法风险低”。正如本次事件中,造假的羽绒被成本可以压低一半,而假检测报告不过几元钱。这些商家利用直播平台的高曝光率和消费者的“薅羊毛”心理,通过低价吸引流量,最终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牟取暴利。然而,纵使“翻车”事件被曝光,违法者往往只是遭受罚款、下架商品等轻微处罚,既无法弥补消费者的损失,也无法有效震慑造假者。这种“低风险、高收益”的现状,助长了不良商家的胆量,让行业陷入恶性循环。
南通“假羽绒”事件背后,暴露了直播行业仍然存在一定的监管空白。治理行业乱象,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建立商品溯源机制。每一件商品都应该有清晰的生产流通记录,确保消费者可以追溯到商品的源头。特别是在涉及质量认证的商品上,应对检测报告进行动态备案审核,避免“批量采购”的造假行为。
二是压实平台责任。直播平台作为商品销售的桥梁,理应承担更大的责任。从商家资质审核到商品质量把关,再到直播内容的实时监控,平台需要建立严格的准入门槛和长效监管机制。对于涉假商家,不仅要封号,还要联合有关部门追究其法律责任。
三是加大惩治力度。对于伪劣产品和虚假宣传行为,必须提高违法成本,动真格、下重拳。既要对涉事商家处以高额罚款,还要追究刑事责任。只有让造假者付出不可承受的代价,才能遏制不良行为的发生。
四是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消费者也需要擦亮眼睛,拒绝“低价陷阱”。特别是对于那些质量难以通过外观判断的商品,更应选择可信平台和正规商家。发现问题后,应及时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
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诚信,而诚信正是市场的生命线。直播带货本是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创新模式,任何环节的失信行为都会成为击垮行业的“致命一击”。唯有通过持续的监管、严厉的惩治和全面的监督,才能让“丝”归“丝”“绒”还“绒”,让每一床羽绒被都能抵御严寒的侵袭和诚信的检验,让每一个行业都能赢得消费者的信赖与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