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市场监管总局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对近日印发的《质量认证行业公信力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6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进行政策解读。
市场监管总局副局长、国家认监委主任蒲淳在发布会上介绍,为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质量认证体系建设的决策部署,全面提高质量认证行业公信力,持续优化质量认证市场环境,促进认证行业高质量发展,市场监管总局制定《质量认证行业公信力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6年)》,已于2024年11月8日正式公布实施。
此次《行动方案》的出台,明确了质量认证行业公信力建设的目标方向、任务举措和保障措施。《行动方案》提出要围绕质量认证行业全链条和全要素,以压实认证机构主体责任、提升认证质量水平为着力点,构建质量认证行业多元共建共治长效机制,全面提高质量认证行业公信力,为建设质量强国、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为此方案设定了具体目标:到2026年底,质量认证有效性全面提高,认证行业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治理,认证监管精准有力,认证活动依法合规,认证人员专业敬业,认证结果真实有效并得到广泛采信,质量认证行业公信力评价体系逐步完善,质量认证行业公信力大幅提升。
质量认证行业正由数量规模型发展转向质量效益型发展
《行动方案》的出台,在全面加强质量管理、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具体有哪些考虑?
对此蒲淳表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的部署要求。制定《行动方案》,就是对标党中央关于新时代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战略要求,充分发挥质量认证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质量管理、提高市场效率的基础性制度作用,以质量认证行业公信力建设为抓手,持续优化质量认证市场环境,提振市场信心和社会预期,促进质量认证行业高质量发展,从而为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作出更大的担当作为。
蒲淳表示,制定这个《行动方案》,主要有以下考虑:
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质量认证是最需要、也最有效的着力点之一。当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来越成熟的情况下,质量认证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社会各方对认证的需求日益旺盛,我国认证行业连年保持较快增长态势,质量认证市场信用工具、质量管理工具、贸易便利化工具的作用越来越显现。
与此同时,也要清醒看到,质量认证行业处在转型期,正在由数量规模型发展逐步转向质量效益型发展,行业发展质量不断提高,但质量认证工作现状离国家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当前,一些无资质机构网络卖证屡禁不止,个别有资质认证机构存在虚假认证等违法行为,管理体系认证市场低水平同质化竞争问题突出,近两年新成立的机构频频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认证审核员违规行为多发,CCC获证产品抽查合格率不高等,这些现象暴露出我国质量认证行业公信力不强、专业化不足、国际话语权不够等突出矛盾。
面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针对行业发展突出问题,急需市场监管部门自觉找准切入点和着力点,坚持目标导向,突出问题导向,以质量认证公信力为抓手,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构建与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要求相适配的质量认证体系,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今年前三季度共查办各类认证违法案件6049件
近年来,我国质量认证行业取得长足进展,但是认证机构虚假认证行为依然存在,市场监管部门在打击相关违法行为方面采取了哪些举措?
对此,市场监管总局执法稽查局副局长佟波表示,市场监管总局高度重视质量认证行业执法工作,严厉打击虚假认证、违规认证等认证违法行为。2024年前三季度,全国市场监管部门共查办各类认证违法案件6049件,有力维护了质量认证行业公平竞争市场秩序,主要采取了以下举措:
一是严厉打击认证违法行为。统筹行政监管执法力量,严厉打击虚假认证、减少遗漏认证程序,未经CCC认证擅自出厂、销售、进口或者在其他经营活动中使用等违法行为。加强行刑衔接,健全打击治理虚假认证长效机制,依法查处并曝光一批虚假认证等严重违法认证机构和认证人员,形成震慑效应。
二是进一步规范认证执法。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规范和监督罚款设定与实施的指导意见》和《市场监管执法行为规范》等文件要求,积极推动认证领域规范化执法,统一行政处罚裁量基准,统一执法尺度,严格执法程序,坚决防止“以罚代管”。
下一步,市场监管总局将指导地方市场监管部门结合辖区内认证活动特点,坚持惩教结合、宽严相济,强化跟踪指导,帮助企业合规经营,促进质量认证行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