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是新的生产要素,也是重要生产力。
长三角地区作为数据产业规模最大的产业集群,坚持走在全国数据产业发展前列,推进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激发企业活力,打造数据产业发展高地。
规模领先,布局加速
近期,《全国数据产业地图(2024)》发布,报告指出,数据产业发展区域集聚效应明显,长三角地区是数据产业发展最活跃的地区,数据产业相关企业数量占全国总量的15.04%。
《数据产业图谱(2024)》显示,2023年全国数据产业规模达2万亿元,其中数据企业销售规模为1500亿元以上的五个省市为第一梯队,上海、江苏、浙江均位列其中。
近期,首个低空经济数据资产在上海数据交易所挂牌。生物医药、汽车芯片、人工智能……上海数交所始终为行业数据流动提供平台。上海临港新片区作为中国开放的最前沿,以打造成为中国数字经济开放发展新标杆、数据产业创新发展首选地为目标,稳步推进数据跨境流动服务,助力提升国际数据产业竞争力。
长三角其他城市也动作频频:浙江省杭州市宣布建成全国首个密态计算中心,在其打造“数据产业第一城”的道路上更进一步;安徽数据交易所揭牌运营,加速了数据市场化进程;江苏省近期部署了数据产业发展24项主要任务,明确了产业年均增速超过20%的主要目标。
瞄准矛盾,激发活力
据相关调查报告,2023年,全国数据生产总量达32.85泽字节,但新增数据存储量为0.95泽字节,即全年生产总量中仅有2.9%的数据被储存。
究其原因,一方面,存储空间规模有待提升,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数据存储空间利用率已达59%;另一方面,报告分析指出,数据加工处理能力不足导致大量数据价值被低估从而流失。
工信部在相关计划中曾提出,提升存储产业能力,要鼓励存储产品制造企业持续提升关键存储部件等自主研发制造水平。激发企业活力,是解决发展矛盾的关键。
相关数据显示,长三角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明专利有效量达43万件,占全国总量的26.8%。一方面,企业研发热情高;另一方面,公共服务数字化水平持续提升,累计上线的长三角“一网通办”政务服务已达173项,数据共享交换累计达9.5亿条,为企业减少审批成本、信息共享提供了更多支持。
各地还在积极探索数据的使用场景。如上海临港围绕数据产业将重点打造标杆智能工厂、智能网联汽车、航贸数字化、国际数据服务等13个标杆场景。浙江则探索创新数据流通的“一盘货”模式,将线上线下不同渠道的数据打通,实现数据价值挖掘和数据供给的全面提升。
增强算力,稳固基础
11月22日,国家数据局发布《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指引(征求意见稿)》,明确了未来建设的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基本格局,以数据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是支撑数字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国在用数据中心标准机架超过810万架,算力总规模达到230EFLOPS,算力总规模近5年年均增速近30%。作为八大国家算力枢纽节点之一的长三角地区,尤其注重发展算力规模。三省一市中,浙江省目前的算力规模最高,达25.67EFLOPS。
对于未来,各地在算力基础设施上都提出了发展规划,浙江提出2027年算力规模达40EFLOPS以上。江苏部署到2025年在用总算力要突破24EFLOPS,到2030年将超过50EFLOPS。上海市发布的行动方案提出,到2025年,上海市智能算力规模超过30EFLOPS。
提量的同时,更要提质。工信部等六部门发布的《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提出,2024年智能算力要占整体算力规模的30%。位于青浦区的上海中国电信算力高效调度示范项目(青浦云湖数据中心),是我国首个实现多元异构算力调度的全国性平台,已于今年第三季度全面封顶,项目建成后将总计提供约4000个机柜能力。
根据工信部数据,预计2025年中国大数据产业市场规模将占据全球半壁江山,相信数据产业的长三角版图也将愈加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