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务院批复《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首次将“彰显海洋特色的现代化城市”纳入广州城市性质,提出要充分发挥海洋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作用,加快推进海洋科技创新,强化广州作为海洋科技创新策源地的功能。
广州作为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在实现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地功能方面,海洋的作用更加重要。近日,广州首个面向中长期的海洋发展规划——《广州市建设海洋创新发展之都规划》编制完成,将逐梦深蓝,建设世界一流海洋科技创新中心作为规划的主要任务之一。
广州海洋科研创新起步早,综合实力强
广州海洋科研创新起步早,科研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是我国面向南海、服务国家的海洋科研重地,国务院《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提出打造我国南方海洋科技创新中心。
上个世纪20年代末,中山大学便开展了海洋生物、海洋地质等研究,远赴琛航岛开展科学考察,成为我国最早在西沙群岛进行科考的大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等一批海洋科研机构相继落地广州,不断推动广州海洋科技发展和海洋人才培养。
1984年南海水产研究所牵头成立了“全国人工鱼礁技术协作组”,构建了现代化海洋牧场发展基础。
2017年和2020年,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成功完成了两轮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实现了从“探索性试采”向“试验性试采”的重大跨越,增强了我国深海探测与开发能力。
目前,广州拥有7位海洋领域的两院院士、66家涉海科研机构(含高等院校22所)、4个重大海洋科技基础设施、34个省部级以上海洋重点实验室、27个省级以上海洋工程技术中心,已初步建成发展领域全面、功能层次清晰的海洋科研体系。
面向2035年,广州将以国家战略方向和国际海洋科技前沿为基础,聚焦深海探测、海洋生物、智能无人等领域,以提升海洋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水平为目标,充分发挥海洋科技在广州经济与城市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面向“深海探测”,建设深海科创中心
广州在深远海科技领域具有深厚的基础,科研实力全国领先,在国际上也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面向2035年,广州将以深潜、深钻、深网、极地“三深一极”为主,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深入开展深海构造与地球物理、海洋沉积与环境、海洋地质与边缘海演化、极地海洋等深远海的基础科学研究,提升广州在深海、极地等新疆域的国际科技领域影响力,将科研优势转变为规则主导权、合作主动权,将广州建设为全球著名的深海科技创新中心。
2024年11月17日,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在广州正式入列。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指出梦想号海试成功并正式入列,标志着我国在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上迈出了重要一步,是建设海洋强国、科技强国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为保障大洋钻探船建设和天然气水合物产业发展,2023年11月,广州市政府与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建国家级深海科技创新中心。
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战略所朱本铎表示:“‘梦想’号大洋钻探船总体装备和综合作业能力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具备全球海域无限航区作业能力和海域11000米的钻探能力,船上还建有全球面积最大、功能最全、流程最优的船载实验室和科考船综合信息化系统,可满足海洋领域全学科研究要求。‘梦想’号是支撑海洋强国建设的‘国之重器’,为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采产业化提供重要装备保障,有力支撑我国实施大洋钻探国际大科学计划。”
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已进入国家发改委“十四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并已启动建设,计划建成国际首个坐底式深海载人驻留实验室、国际最大尺度的深海化能生态系统与深海甲烷物态演化模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冷泉装置的建设和使用,将为可燃冰开发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实时长期观测、模拟验证和预警技术支持,同时也为人类探索生命起源和认知冷泉生态系统发育过程提供重要的科学支撑和研究平台,引领深海生态科学研究的发展。”广州海洋实验室副主任钱培元教授介绍道:“冷泉装置将助力广州打造全球海洋科学与工程创新中心,引领深海原位观测技术与装备发展,促进冷泉科技研发的国际合作,这对于优化大湾区大科学装置配置和科技布局、支撑珠三角综合性科学中心和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不久前,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在南沙启航,“雪龙”号和“雪龙2”号奔赴南极。“向阳红05”船历时201天,航程40000余海里,圆满完成西太平洋海域科考任务停靠在洪圣沙综合保障基地码头,广州发挥我国深海和极地研究高地作用,持续提升深海极地重大任务综合保障能力和科研水平。
聚焦“海洋生物”,打造蓝色药库
海洋生物资源调查和开发是广州海洋科研的优势领域及重点发展方向之一。
面向2035年,广州将发挥高校、科研机构和创新企业集聚的优势,聚焦南海海洋生物资源调查、海洋生物基因技术、海洋生物酶制剂产品研制、海洋新药物研发等领域,不断突破广州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和新药物研制的关键技术,推动相关成果产业化,打造成为海洋生物医药创新高地。
“海洋生物材料具有的良好生物相容性在医学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经过原料提纯后可用于制备高价值医疗器械产品。近年来我们利用海洋生物材料开发了藻酸盐敷料、液体敷料、牙齿脱敏剂等高值医疗器械产品,目前已有多款产品投入临床使用。”广州贝奥吉因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郭瑞说道:“下一步,我们将紧跟广州建设海洋创新发展之都的步伐,加强技术研发和产品设计,重点围绕海洋生物原材料,布局转化口腔组织修复与再生、骨止血及骨缺损修复的高值医疗器械产品,助力广州打造海上蓝色药库。”
瞄准“智能无人”,打造数智海洋
智能化、无人化是海洋科技领域的重要趋势之一,目前全球正在加快研制新一代智能无人海洋装备。
面向2035年,广州将重点突破水上水下智能感知、协同控制、自主导航等关键技术,推动智能水下机器人、新一代潜航器、智慧无人船艇等智能海洋装备研发。促进海洋遥感、人工智能和算力的融合应用,支持深海信息流可持续观测、深海大数据融合与图像解译、深海通信导航、深海数据传输等基础研究,构建空天地海一体化智能无人体系。
2023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关于支持广州南沙放宽市场准入与加强监管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推动海陆空全空间无人体系准入标准和应用,建设大湾区无人体系产业孵化基地。2024年6月,全国首个全空间全要素无人体系场景在南沙开放,“海陆空天”协同运输,激发无人体系产业发展潜力。
位于南沙的广东智能无人系统研究院(南沙)面向海洋科学研究、深海资源勘查和海洋安全保障等国家战略需求,聚焦新型海洋智能无人系统方向,科研实力与成果全国领先。
“广州在无人系统领域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是目前广州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也提出要推进无人机、无人艇等无人系统产业发展,”广东智能无人系统研究院院长王蓉辉表示:“未来我院将结合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布局与产业发展规划,集聚国内外优势创新资源、汇聚高端人才团队,打造智能无人系统装备研发及产业发展高地,助力广州建设海陆空一体化无人体系,为我国海洋科技创新、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及南方海洋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贡献力量。”
新一代6000米级“海马”号ROV、国内首台7000米级深海作业机器人海星7000等一批国产高端装备在广州研发制造,不断探索新的大洋深度和更多未知领域。
随着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的建设,广州已成为聚集国家实验室、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际大科学计划、国家未来产业科技园等国家级重大平台的城市,以强大的创新创造能力有效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同时,广州结合重点产业布局,推动建设了一批具有战略性、前瞻性的新型研发机构,全市现有包括海洋领域的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广东智能无人系统研究院(南沙)、广东复试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广州蓝色能源研究院、广州工业智能研究院等各类新型研发机构的数量居全省第一,其中14家纳入省级高水平创新研究院建设序列,占全省的70%。
逐梦深蓝,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科技创新中心,是广州对海洋历史基因的传承,也是广州面对新征程的宣言,更是广州走向现代化海洋城市的必经之路。广州,这座千年长盛不衰的海洋城市,将以打造彰显海洋特色的现代化城市为目标,整合海洋科技资源和创新力量,充分发挥海洋科技的引领性和支撑性作用,提升我国在全球海洋治理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为全球海洋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作出“广州贡献”。
文|记者董鹏程通讯员穗规资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