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浪潮汹涌的今天,算法已悄然重塑信息传播路径,并深刻影响消费模式、社交互动。而随着算法应用不断深化,其双刃剑特性也日益凸显:一方面,算法的高效与精准为数字经济插上了翅膀;另一方面,信息茧房的闭塞、大数据“杀熟”的不公等,正逐渐侵蚀着用户权益与社会信任。
在此背景下,中央网信办等四部门近日联合印发通知,部署开展“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以实现算法导向正确、公平公正、公开透明、自主可控、责任落实的目标。此次专项行动,剑指信息茧房、操纵热搜榜单、大数据“杀熟”、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等六大算法痛点,不仅是对当前乱象的有力回击,更是对未来算法生态健康发展的深远布局。
通过企业自查自纠、属地核验与治理成效评估的系列举措,监管部门正逐步构建起一套长效的算法治理机制,以技术之矛破解技术之盾,实现算法技术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如何更好地治理算法?笔者认为,关键在于引导算法向善,确保其在商业利益与社会责任之间找到平衡点。
事实上,在2021年,算法治理便已被纳入监管范围,整治重点也在不断深化和拓展。从整治不良广告推送、算法备案、优化流量分配机制等,到现在的严禁利用算法进行大数据“杀熟”,算法治理工作正逐步走向常态化和规范化,政策加快实施,确保早落地早见效。
未来,相关政策有望接续发力。一方面,随着更为明晰的法规和标准逐步建立,有望为算法的应用设定明确界限,确保算法技术的发展在法律与道德的框架内稳健前行;另一方面,通过政策层面的激励和资金支持,有望鼓励平台企业加强自我约束,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这包括推动平台企业主动公开算法的基本逻辑,从而提升算法的透明度与可解释性。
从企业的角度来讲,其作为算法的设计者、应用者,应确保算法技术的合理与合规使用,促进算法的公开透明。在追求商业利益的同时,企业应关注用户的真实需求与感受,确保算法的应用能够为用户带来真正的价值。这要求企业不仅要在技术上不断创新,提升算法的智能化与个性化水平,更要在伦理上保持清醒,避免算法成为侵害用户权益的工具。
社会监督与公众参与同样是算法治理不可或缺的一环。公众应学会在算法构建的信息海洋中辨别真伪、筛选价值,提高对算法治理的认知度和支持度,共同应对挑战。
在笔者看来,算法的发展和应用必须在技术进步与伦理规范之间找到恰当的平衡点。政府、企业与公众应携手共进,多措并举,有效协调,从而构建起充满活力又负责任的算法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