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探索惠及全球的新能源创新之路”专题研讨会于2024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召开期间成功举办。国内相关业界领袖、知名专家、高校学者围绕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新能源体系建设与发展等话题进行了深入热烈的讨论。
中国新能源产业有能力支撑世界可持续发展
当前尽管面临着关税等不利的外部环境影响,但中国新能源发展惠及世界、造福全球,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步伐依旧稳健。
“我相信关税阻止不了中国新能源走向全世界。”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研究员张建平说,“中国新能源的全产业链优势非常突出,不仅能够支撑国内的可持续发展,也可以支持世界其他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他的论据很充分。据统计,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全年合计出口突破万亿元,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双双突破900万辆,连续9年位居全球第一。中国锂电池产量占全球58%,支撑超过10万亿元的产业发展。
南方电网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城镇化促进会副主席王彤表示,公正发展,是中国新能源体系建设发展的特色。“人类需要一个共同发展的公正世界,需要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建设合作型、稳定型、开放型、创新型、生态友好型世界经济。同理,也需要一个以新能源为主的,安全、绿色、便捷、经济可承受可持续的新型能源供应及服务体系。”
寻求国际合作,实现发展共同目标
对于跨国界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嘉宾们一致认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要通过国际合作,特别是共建“一带一路”,推进跨国界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气候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共同目标。
“去年,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曾经说过:‘全球变暖的时代已经结束’。”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校长刘俊国说,“但是他的后半句是‘全球沸腾的时代已然到来’。”
如何寻求技术和机制的破题?答案是“合作”。在2024世界科学论坛的圆桌会议上,刘俊国作为主要演讲嘉宾之一,提出了“地球水未来”大科学计划,被该论坛评价为两项重要成果典范之一。在过去几周内,他的团队与中国科学院、美国国家科学院签署了中美星球健康联合计划,同时在匈牙利与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签订了合作备忘录,为“地球水未来”计划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国际支持。
展望技术创新:“液态阳光”落地转化
在专题会议现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原副院长、研究员张涛提出了一种理想的低碳乃至无碳能源的技术路径:一种被称为“液态阳光”的氢能源技术。“液态阳光”的生产过程也充满了巧思,通过太阳能或者风能发电,通过电解水产生氢气,然后将二氧化碳与氢气合成甲醇。这一过程不仅利用了可再生能源,还实现了二氧化碳的资源化利用。
据悉,当前液态阳光技术许可正在加速落地转化,十万吨至百万吨级的液态阳光绿氢甲醇产业项目在内蒙古鄂尔多斯,辽宁铁岭,青海格尔木,新疆伊犁、石河子、沙湾,云南曲靖,山东泰安等地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