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1月以来,医药领域的并购整合案例不断增加,尤其在中国证监会发布“并购六条”后,资本市场掀起了新一轮的并购浪潮。据时代周报记者统计,自“并购六条”发布以来,与生物医药相关的并购交易已超过15起,当中不乏“港股18A首例反向收购”、“首例H收A”等历史性交易。
对于医药行业近期并购火热的原因,11月30日,华盖资本创始合伙人许小林在第九届医药创新与投资大会上接受时代周报等媒体采访时表示,短期内并购高发的驱动因素,包括政策推动、企业IPO受阻影响,以及二级市场其他因素的影响。
许小林告诉时代周报记者,自20世纪70年代股权投资行业在美国兴起以来,其最核心的退出方式就是并购重组,而非IPO。只是在过去二十年的中国发展过程中,并购模式并未得到真正的主流发展,IPO反而成为了最主要的发展模式。
他进一步解释称,近期,由于IPO受阻,迫使大家去考虑更多的退出方式。恰好这个时候,中国证监会出台了“并购六条”,鼓励上市公司收购非盈利资产,鼓励上市公司跨行业收购,这在IPO受阻的情况下,给了很多创新型企业一个退出的机会。
“在医药创新领域的并购重组热,目前看来是热潮,或许因为时间的关系,目前还没有看到更多成功的案例,只是看到了很多人在实操,包括华盖资本自身投资的很多项目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进相关谈判,至于何时能得到批准,得到二级市场的认可,大家都在等待的过程中,毕竟这是未来的主流趋势。”许小林称。
在采访过程,许小林多次强调,并购重组将成为医药行业未来的主流退出方式。而这种主流背后最核心的逻辑,即整合以后形成更强的产品管线,或者形成更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公司。
他指出,医药行业并购的内省驱动力,即可以节约研发时间和研发成本。从现阶段看,国内外大公司的研发效率并不比初创公司好,当一些平台公司成长起来后,虽然有很好的产业化能力和商业化能力,但没有灵活性。在这种情况下看创新型研发企业,虽然体量小,但决策效率高,进而促成了研发效率高。研发主导的创始团队自己去布局产能,自己做商业化的成本压力很大,因此这些公司成长为平台公司的难度大、概率低。而并购重组提供的模式可以充分发挥两种公司的各自优势。
许小林表示,中国目前有将近5000家药企,如果不通过并购,很难做到规模化和集中化。在规模化和集中化的过程中,大量的企业或者死掉,或者被其他头部企业整合,而中国有三五百家药企就足够满足老百姓的需要。
面对并购重组将成为主流的趋势变化,初创型医药企业应如何调整生存策略?对此,许小林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与资本火热时期不同,在当前的环境下,医药行业创业非常艰难,要拿到融资十分不易。在这种情况下,他对企业的建议是:缩短研发管线,把所有的精力和金钱都花在打磨核心产品上,不要为了PPT更好看而盲目增加管线。
“每一条管线摆在那里做,就一定有费用发生,一定会招聘人员。初创型企业不要担心自己的管线变得单薄,哪怕只有一条管线,只要数据做得好,只要能解决临床的问题,仍然有投资机构会投,仍然有机构收购你的公司或者管线。”他强调,越是在资本退出难的情况下,越要回到研发或者做企业的本质,即究竟解决临床什么问题?在解决临床问题中,你比竞争对手的核心优势在哪?
“目前,市场中仍有充足的资本。以华盖资本为例,过去两年,尽管二级市场经历了较大波动,但华盖资本仍然在投资初创型企业,对于团队确实优秀,里程碑发展很好的企业,还会持续追加投资。”许小林强调,“在这个市场,做得好的产品和企业团队终归是稀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