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子璐顾杰
在虹桥枢纽打车,如果路途较短,还得担心司机甩脸子。这个被不少人吐槽过的问题,如今有了新的解法。
昨天,上海虹桥枢纽宣布,将参照浦东机场短途模式,通过系统自动比对识别作为认定依据,符合短途条件的巡游出租汽车,可经过短途快速专用通道直接前往上客点载客。
这个办法,显然比起单纯地对司机进行思想教育、乘客投诉后严惩司机等举措,往前多走了一步。
出租车司机心怀怨气,无非是觉得等待时间长,短途收入低。开放短途快速专用通道,能有效降低短途单司机后续等待的时长,同样的时间里司机接单多了,收益高了,抱怨自然随之化解。乘客也不用担心自己投诉引发更多矛盾,可以安心坐车。
说白了,这是把一个两难的问题,变成了双赢的局面。
想到这个办法并不难,但能不能设身处地地想问题,尽量做到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平衡,其实很需要管理者的综合视野和考量。小小的变化,反映出的正是在城市综合管理中,力气用在小处、效果现于大处的现实智慧。
城市治理从来都不是非黑即白,而是一个多元利益主体互动博弈的过程,考验的是城市治理者协调各方的智慧。有时候,这种博弈会被管理者机械化地处理成“少数服从多数”,但实际上,在各方利益存在冲突的情况下,很多时候并不是一味牺牲少数方的利益,就能达到最优解。还是拿司机和短途乘客的矛盾来举例,乘客整体数量更大,辐射面更广,更能代表多数人的利益和需求,但提供服务的是司机,一味采用刚性手段,只会降低司机的工作积极性和服务质量,最终利益受损的还是乘客。
这次通告里,虹桥枢纽也明确提到,此举也是为了“积极回应驾驶员关于等候时长问题的关切”,是因时因势之举。
从利益平衡的思维出发去处理治理难题,以疏代堵,因势利导,有时候反而事半功倍,能以更小的代价实现更好的效果。而这必定会是个充满了变化和调试的过程。日新月异的城市变化,总会不断提出新的问题,产生新的矛盾和冲突,不断需要新的解法。
如今,虹桥枢纽面临着的出租车司机排队时间长、乘客等车等问题,已经是“升级版本”。十多年前,虹桥枢纽出口处还能看到密密麻麻的“黑车”,那时候,“秩序”是最大的问题。现在,虹桥枢纽的秩序有了很好的改善,但在严格的出入管理要求下,出租车却又排起了百米长龙。
相应地,解题思路也必然会经历一个不断迭代升级的过程。从此前虹桥枢纽增设“定制公交”,到如今通过“短途返场”提高驾驶员接单积极性,就体现了治理上的巧思和智慧。
某种意义上,这也是从“解决一个问题”上升到“解决一类问题”的一个样本。适用这一治理思路的,又何止“打车难”这一个议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