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底以来,国家围绕消费、房地产、资本市场、化债等当下经济运行中比较核心的问题出台一揽子增量政策。对此,业内普遍认为,增量政策的出台与我国经济基本面、经济运行特征息息相关,尤其是在中国经济整体仍处于深度的周期调整过程中,政策确实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经济增长的积极因素也在增加。
针对化债方面,央地之间应该各自发挥哪些作用,中诚信国际研究院执行院长袁海霞博士在近期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应让中央担纲起更多发展任务,分年实施减轻对金融市场冲击,也为地方发展腾挪出资源和时间。同时应继续拓宽并优化专项债投向结构,赋予地方自主权,逐步放开投向及资本金领域限制。”
化债思路转变
日前,中诚信国际举办的2025年信用风险展望与投资人服务大会上,袁海霞提出,2024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呈稳中趋缓态势。前三季度GDP增速逐季放缓,导致微观主体体感总体“偏冷”。展望明年,基准情形下中国经济有望实现4.8%的增长。
对于化债情况,袁海霞直言,化债中出现了宏观收缩效应,局部风险仍在释放。
袁海霞特别提到,作为2024年一系列增量政策的“重头戏”,2024年11月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的“6+4+2”化债方案,是一揽子、综合性的“组合拳”,力度大、靶向准、思路新,将有力推动地方债务化解。
在袁海霞看来,本次大规模债务置换举措的落地意味着当前化债工作思路已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其一,政策基调由‘化债中发展’转向‘发展中化债’,需关注到这一转变背后的深层次政策意图,即对于推动深层次体制变革、地方行为模式与激励体系根本性改变的决心。其二,强调底线原则,对于隐性债务零容忍的强调仍然较多,监管口径更全、预算约束更强、监管问责更严,并更加重视地方债务的多方监管与风险防范。”
一直以来,对于央地之间,如何在化债中实现更高的协同性,是业内普遍关心的问题。对此,袁海霞建议,应该让中央担纲起更多发展任务,分年实施减轻对金融市场冲击。让中央担纲起更多具有外部性、全局性、战略性的发展任务,既为地方政府减轻发展包袱和事权压力,也能以更低的宏观成本支撑全局发展。
对于地方呈现的流动性压力问题,袁海霞认为,应该大幅减轻地方流动性压力,为发展腾挪出资源和时间。“当前地方债务风险的核心在于流动性问题,增加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有助于缓解地方政府及城投企业的短期偿债压力,降低付息成本,特别是阶段性缓释部分区域的流动性风险,提振市场信心。”
此外,袁海霞还建议,应该继续拓宽并优化专项债投向结构,赋予地方自主权,逐步放开投向及资本金领域限制。除短期逆周期调节之外,还需要持续推进结构性改革,积极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300余项改革措施,以改革促发展,进一步释放发展潜力。后续随着稳增长政策持续发力以及市场主体的信心回暖,中国经济全面复苏依然值得期待。
信用债回暖
2024年以来,在政策环境和市场驱动的双重作用下,债券市场在助力实体经济直接融资、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和支持重点领域创新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诚信国际研报显示,信用债市场作为企业直接融资的重要渠道,在今年以来进一步扩容,净融资显著回暖。2024年1月至11月,信用债共计发行14.5万亿元,净融资流入超过1.3万亿元,同比大幅增加约1.1万亿元。其中产业债融资较去年同期明显改善,净融资规模由负转正。与此同时,信用债在科创、绿色、两新等重点领域为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创新品种发行势头良好,根据中诚信国际统计,2024年1月至11月发行总规模将近1.6万亿元,已超过去年全年的水平。特别是科技创新债券发行依旧活跃,今年已超过1.1万亿元;碳中和、低碳转型等绿色债券发行态势总体保持平稳,发行规模超过5000亿元。此外,2024年交易商协会还创设了用于“两新”的债务融资工具,债券创新品种进一步丰富,有助于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和国家战略,精准支持重点领域。
中诚信国际总裁岳志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分析说:“从信用风险表现看,防风险基调下债券市场信用风险平稳可控。”
根据中诚信国际统计,2024年1月至11月,债券市场共有42只债券发生违约,违约规模合计约320亿元,涉及首次违约发行人13家,多为此前出险发行人,违约事件未明显超出市场预期。岳志岗也提到:“现阶段信用风险释放仍集中于局部,债券市场结构性风险仍存。需关注房企债务化解过程中的重组清算风险、新能源一类新兴产业及传统产能过剩行业或面临去化压力以及化债推进中城投付息压力及产业化转型过程中的潜在风险。”
岳志岗表示,近年来我国ESG政策体系加快构建,为更好地服务绿色金融发展与绿色转型,我国绿色金融产品不断创新,ESG债券与可持续发展也迎来重要机遇,为评级机构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带来广阔空间。
展望未来,岳志岗认为,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一系列的重大战略任务、重大改革举措、重大工程项目或将全面落地见效,中国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支撑因素依然较多,总体上看中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基本趋势不会改变,未来财政货币政策仍有加大逆周期调节的空间,后续仍需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