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医药是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悠久历史传统和独特理论及技术方法的医药学体系。
近日,中国民族医药学会2024年学术大会在北京召开。张伯礼、陈凯先、田金洲等6位院士以及王庆国、占堆、包金山等5位国医大师或参会或发来寄语,逾500名医药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界人士出席会议。
业内人士表示,少数民族医药贯通一二三产业,不仅是独特的卫生健康资源,也是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近年来,我国少数民族医药支持举措不断完善,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合作交流持续加强,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下一步,我们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医药独特优势,促进少数民族医药高质量发展。
支持举措不断完善
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陈凯先指出,中医药与少数民族医药均遵循相似相通的药性理论且各具特色,这体现出我国各民族医药的一脉相承,是全面解读中药功效成分的关键。
“近年来,少数民族医药政策措施不断完善。”国家中医药局中西医结合与少数民族医药司副司长董云龙在致辞时表示,“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强调“发展少数民族医药”,国家中医药局与国家民委等13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新时代少数民族医药工作的若干意见》,加强少数民族医药发展的顶层设计和系统部署,在中医药重大规划、重点工作、重大项目中给予少数民族医药政策倾斜。
董云龙在会上透露,国家中医药局正研究开展全国少数民族医药基本现状调查,目前已完成指标体系构建和调查系统建设,初步完成预调查,这是继2004年第一次调查后时隔近20年,再次组织的少数民族医药全面性调查,将基本摸清少数民族医药发展底数。
今年恰逢中国民族医药学会成立30周年。中国民族医药学会会长苏钢强介绍,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广大少数民族医药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在过去30年里,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广泛团结少数民族医药工作者,积极推动民族医药与相关领域的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共同提高。截至目前,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共有96个分会、团体会员单位180个、个人会员3万多人,涉及22个民族,成为引领各民族医药学术发展的重要力量。
国医大师、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王庆国指出,30年来,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在引领少数民族医药学术方向、助推少数民族医药学科建设、促进少数民族医药成果转化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阶段成效。
苏钢强表示,从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到临床实践的广泛应用;从科研创新的不断突破,到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我们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民族医药特色诊疗技术得到了推广,越来越多的民族医药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为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作出了积极贡献。
服务能力持续提升
近年来,国家中医药局将西藏自治区藏医院纳入“辅导类”国家医学中心(中医类)创建单位。印发《国家中医医学中心(藏医)设置标准》,依托西藏自治区藏医院建设国家中医医学中心(藏医)。将15家少数民族医医院纳入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建设项目,在民族地区确定9家中医医院(含少数民族医医院)为中医康复中心建设单位或培育单位。支持民族地区建设5个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将73个少数民族医优势专科和培育专科纳入建设范围。
截至2023年底,全国共有325家少数民族医医院,床位4.29万张,涉及12个少数民族医,分布在16个省份。2023年,全国少数民族医医院总诊疗量1582.6万人次、出院人数102.1万,较2022年分别增长3.7%和32.3%。
此外,国家中医药局还积极推进《中华医藏》民族医药卷编纂工作,基本完成224种少数民族医药古籍书目编纂。完成160余部少数民族医药文献整理与140项少数民族医药适宜技术筛选推广。论证确定少数民族医49项医疗技术和58个优势病种,组织编写技术操作规范和诊疗方案。
服务能力提升的同时,少数民族医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记者在会上了解到,2021年以来,国家中医药局通过实施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工程(岐黄工程),培养少数民族医5名岐黄学者、11名青年岐黄学者、100名全国少数民族医优秀人才、173名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继承人。支持建设少数民族医药19个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58个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20个全国老药工传承工作室。
“建立完善少数民族医师执业医师考试制度,藏、蒙、维、傣、朝、壮、哈等7个开考的少数民族医师资格考试稳妥推进,少数民族医医师资格考试题库系统建设成效明显。”董云龙表示,截至2023年底,通过考试取得资格的少数民族医医师3.7万余人。
如何进一步提高中医药服务质量?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民族医药协会副会长田金洲看来,要设定中医药服务质量卓越标准。他建议,一是以患者获益为导向,设定医疗质量的卓越标准,引领高质量医疗服务,破解低水平医疗难题,推动发展模式从条件建设向质量提升转化。二是以患者获益为标准,发布医疗质量的监测指数,推动监测方式从自我报告向第三方报告转化。三是以患者获益为目标,评估技术路径对医疗服务结果的影响,推动诊疗模式从“经验型”向“精准型”转化。
合作交流持续加强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会议期间,中国民族医药学会与西藏自治区藏医药管理局、内蒙古自治区中医药管理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药管理局、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医药管理局、贵州省中医药管理局、四川省中医药发展服务中心、成都中医药大学、广西中医药大学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
苏钢强表示,今后合作各方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宗旨,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共同推动中医药,尤其是民族医药特色诊疗技法规范应用、优势病种诊疗方案推广、标准化建设、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特色制剂研发等方面工作,助力中医药、民族医药高质量发展。
在推进科技创新合作方面,中国工程院院士、岐黄学者、中药制药过程控制与智能制造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肖伟建议,要坚持中医药原创思维,加强系统生物学、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多学科前沿技术与中药新药研发的深度交叉融合探索,建立一套符合中药用药特点,且可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的多中心大协作的综合性中药新药原创体系。
在推动国际交流合作方面,国家中医药局通过中医药国际合作专项等支持少数民族医药高质量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支持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建设藏医药国际交流合作基地。积极推动藏医典籍《四部医典》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不断提升少数民族医药国际影响力。
记者在会上了解到,新疆医科大学校长阿吉艾克拜尔·艾萨带领团队在乌兹别克斯坦创建了新药研发与转化技术实体平台,获乌兹别克斯坦药品生产批件5项。2023年7月,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与乌兹别克斯坦国立的创伤矫形与骨科医学科学中心联合开设“中医门诊”。2023年10月,新疆医科大学与塔什干医科大学联合开设必修课“中医课程”。
“在新发展阶段,我们要站在新的更高起点上,开拓创新,重塑格局,发挥好学术组织的积极作用,凝聚多学科力量,在交流与合作中促进兼容并蓄,在推动学科专科发展中促进临床疗效提高,在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中促进民族医药多元功能和价值发挥,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贡献。”苏钢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