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蒋成
仲冬时节,贵州省黔东南州榕江县寒意渐浓,十多名苗族绣娘坐在非遗手工作坊的梯子上,制作与“村超”元素相关的耳环、包包、围巾、衣服、玩偶等产品。
自从2023年5月贵州“村超”开赛并“火爆出圈”后,与“村超”有关的当地乡村文化产品迎来热销,榕江各个村寨里以往赋闲在家的妇女,因此有了在家门口发挥特长、就业创收的机会。
55岁的榕江县东环特和社区居民石本然擅长做刺绣。“刺绣是我们从小就学的技能,想不到如今还能挣钱。”石本然说,“以前,做衣服、围巾这些东西只能自己用,‘村超’让我们自己做的手工艺品找到了销路。”石本然所在的特和社区“母亲回家”手工作坊总经理助理于海峰介绍,村超“出圈”以来,公司各类文创产品销量增长了20%以上。
除了各类与“村超”相关的手工艺品外,“村超”也带火了乡村美食。赛场周边,当地传统美食“牛瘪”火锅被球迷热捧,其中不乏从千里之外驱车来榕江县的“吃货”;有的小吃摊一天能卖2000碗卷粉,县城多家卷粉店在比赛期间顾客络绎不绝。
在球场旁的“球迷之家”餐馆里,四壁挂满了榕江县平地村足球队的巨幅合影,展示柜里则摆放着签名球衣、足球以及各种奖牌奖杯。“生意最好的时候,一个月能盈利13万元左右。”“球迷之家”餐馆负责人杨波说,他们把当地牛瘪、羊瘪、腌鱼、酸汤等传统美食作为餐馆的主打产品,开业以来生意火爆,请了七八个店员,还是忙不过来。
节日民俗是乡村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榕江是多民族聚居地,其中侗族、苗族、水族和瑶族等少数民族群众占比超80%。这里的侗族大歌、侗族琵琶歌、侗族多耶舞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熠熠生辉。
多样的民族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相互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地方文化。这种文化包容性和多样性为“村超”的“出圈”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吸引力,而“村超”的“出圈”也不断让这些民俗文化得到广泛传播。
榕江县委书记徐勃介绍,“村超”立足于本地丰富的自然珍宝和多彩的文化瑰宝,把足球赛事与民族文化、非遗文化、特色美食、淳朴民风等结合起来进行融合式创新,发动全民参与共创共建共享,让快乐足球和快乐文化融合,推动经济全面发展,有效促进了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