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4-12-13 15:27:49 股吧网页版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调整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定调 预示明年政策力度将明显加大
来源:红星资本局

  红星资本局12月13日消息,12月11日至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京举行,分析当前经济形势,部署2025年经济工作。

  12月9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这在历史上是首次提出。随后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则给出了具体安排,包括提高财政赤字率、增加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适时降准降息等系列政策组合拳。

  需要强调的是,会议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定调与以往有较大不同,提出明年要“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自2008年以来,我国财政政策定调一直都是“积极”,自2011年以来,货币政策的基调一直都是“稳健”,只在2009-2010年之间为“适度宽松”。

  多位经济专家指出,此次会议对政策基调作了调整,预示着明年的政策力度将会明显加大。

  会议提出,要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适时降准降息,保持流动性充裕,使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增长同经济增长、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探索拓展中央银行宏观审慎与金融稳定功能,创新金融工具,维护金融市场稳定。

  货币政策转向适度宽松,则是重大变化。

  “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14年以来首度重提。业内专家认为,预计明年央行将采取更大力度的降息降准。

  央行行长潘功胜12月2日在2024年中国金融学会学术年会暨中国金融论坛年会的开幕致辞中也表示,“明年将继续坚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和政策取向,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大逆周期调控力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降低企业和居民综合融资成本。”

  随着货币政策基调由“稳健”转向“适度宽松”,预计央行降准、降息和结构性政策工具规模都将随之加大。而“充实完善政策工具箱,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的表态也为市场提供了充足的想象空间。

  从实践看,自1993年以来,我国的货币政策基调由紧到松依次可划分为“适度从紧”“稳健”“从紧”“适度宽松”等区间。自2001年以来,央行只在2009年-2010年期间使用过“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对红星资本局表示,本次会议正式将货币政策基调由“稳健”调整为“适度宽松”,表明我国的货币政策会根据内外部形势变化适时调整。“宜松则松,宜紧则紧”,这将为明年经济稳定增长和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他预计,明年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可能会综合运用各类公开市场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为经济运行创造适宜友好的金融环境;预计明年降准降息将会择机展开,全年或降准100bp左右,降息30-40bp左右。

  温彬认为,将引导和激励信贷资金流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促进经济平稳增长和结构转型优化;继续优化货币政策调控框架,提升利率之间的协同联动,提高通过政策利率调控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连平认为,2025年全年有望降准1个百分点左右,释放近3万亿元以上流动性。

  同时考虑内外部因素影响,降息幅度可能与2024年相当。目前银行净息差面临一定压力,2025年再度实施更大降息风险相对较高,且利率工具需要为将来留有一定的操作空间,预计全年降息可能在40bp-50bp左右。

  连平认为,有望进一步提升现有结构性工具的额度与使用率,持续发挥结构优化作用。“目前,十余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余额已超过7.5万亿元,为重点领域与薄弱环节提供了较好的金融支持。2025年可能会延续使用即将到期的两项绿色金融工具,增加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保障性住房再贷款等工具额度,持续发挥结构优化的作用。目前部分工具使用率较低,2025年会着力推动商业银行加大相关领域的信贷投放力度。”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罗志恒预计2025年货币政策工具箱仍会进一步充实完善:一方面,调整优化保障性住房再贷款,“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等政策工具,将其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另一方面,或将适当收窄利率走廊的宽度,引导货币市场利率围绕政策利率中枢平稳运行。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