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骆轶琪广州报道
12月12日举行的粤港澳大湾区新经济发展论坛暨21世纪科技年会上,在“中国企业,扬帆出海”为主题的圆桌讨论环节,广东省网商协会执行会长兼秘书长刘飞娜分享了对国内跨境电商行业出海的趋势洞察和发展建议。
她分析道,中国跨境电商出海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2012年被称为跨境电商元年,标志性事件是当年亚马逊全球开店进入中国,中国企业由此可以直接在海外平台开店;第二阶段的标志性事件发生在2015年,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随后该模式在全国试点,陆续开设了165个试验区;第三阶段则是新冠疫情暴发的三年时间内,跨境电商增速可以说“坐上了火箭”,这些年间跨境电商交易量持续走高。
根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2023年中国跨境电商总出口额达到1.84万亿元,同比增长15.3%;今年前三季度达1.48万亿元,同比增长15.2%。
另据广东省商务厅披露,2015年-2023年,广东跨境电商进出口从113亿元增长至8433亿元,占全国跨境电商进出口比重超过三分之一。2024年上半年,广东省跨境电商进出口达4273.4亿元。
多年沉淀下,跨境电商出海也呈现新的发展特征。
“中国的跨境电商正从此前‘铺货型’往‘品牌化’方向发展。”刘飞娜续称,中国发展跨境电商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供应链、服务生态完备,近些年开始从“产品出海”进一步延伸到“服务出海”。
她指出,“跨境电商链条很长,包括报关清关、物流海外仓、支付结算、ERP类软件服务、营销推广等,广东省的跨境电商生态链非常完备,可以支持服务企业出海全球。”
与此同时,国内跨境电商出海发展也从早期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卖家则从重视某些区域化市场转向发力全球化市场。“随着贸易环境变化,跨境电商也要拓展全球化布局,除了欧美市场,也要发力东南亚、中东、拉美等新兴市场。”刘飞娜补充道。
在出海过程中,不同类型的企业呈现出差异化的发展模式。
刘飞娜分析,第一种是在海外平台开店,例如在亚马逊和沃尔玛这类海外平台开店;第二类是中国平台型企业出海,早期以自营为主,此后逐渐形成开放平台模式;第三类是自建独立站,依托自己的品牌能力、营销推广能力触达海外消费者;第四类依托于海外社交媒体,通过短视频直播电商的方式出海。
“在这几种模式中,出海企业一直要面对各国政府不同的监管、准入、合规等要求,这是面临的首要挑战。”她进一步指出,例如今年开始,已有十多个国家开始调整免税额度、对部分品类提高关税。这些不确定性因素可能导致,一旦某项政策推出,某款产品就突然无法售卖。
此外,刘飞娜表示,考虑到跨境电商企业出海会伴随多个经营主体、架构相对复杂,出海企业本身也要完善合规化和阳光化问题。
“我认为接下来面临的就是本土化问题,随着跨境电商在海外市场持续发展,不可能全部运营团队都建立在国内,要把产品销售到海外市场,就一定要布局在海外的本土化公司和员工,电商实际上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行业,随着业务发展要面临要在海外大量聘请当地员工。”她指出,在海外经营还需注意人员文化差异等问题。
新技术涌现也在对跨境电商行业带来改变。“电商行业是最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手段的领域,AI技术也最快在这里实现落地,在直播、客服、广告优化等领域已经在大规模使用。”刘飞娜总结道,未来企业出海将面临两方面竞争:组织效率和产品力。谁能用好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工具把经营成本降低,就能在出海过程中抢占先机。当然性价比也不意味着低质低价竞争,具有创新力的产品也可以选择产品或品牌方式出海。“目前跨境电商占外贸的比例还不是很高,出海还大有可为。我认为要对2025年的企业出海有信心和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