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为中国明年经济发展列出九大重点任务。其中,最为人瞩目的是,“扩内需”被排到首位,成为优先级最高的任务。
具体来看,有关“扩内需”会议原文写的是: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提升消费能力、意愿和层级。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扩大服务消费,促进文化旅游业发展。积极发展首发经济、冰雪经济、银发经济。加强自上而下组织协调,更大力度支持“两重”项目。适度增加中央预算内投资。加强财政与金融的配合,以政府投资有效带动社会投资。及早谋划“十五五”重大项目。大力实施城市更新。实施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专项行动。
“扩内需”为何如此重要?实际上,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报告已经指出了原因。会议报告开头提到,当前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我国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主要是国内需求不足,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群众就业增收面临压力,风险隐患仍然较多。
换句话说,外部环境的变化,导致了扩内需的重要性增强。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王玉琴表示,有市场分析认为,美特朗普上台加关税的影响有一点滞后性,负面效应可能会在年底显现出来,所以在上半年中国经济可以多做一些增量,做一些准备。
另外,国内扩大需求的压力也较大,会议报告也指出了这一点,“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群众就业增收面临压力,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就居民部门而言,一方面不少低收入群体提高收入的能力有限,这使得他们消费能力不足;另一方面不少群众面临的收入不确定性高、对收入增长的预期较弱,这使得他们消费欲望下降。两种情况都可能影响国内消费需求的进一步扩大。
正是由于需求端面临的压力,使得“扩内需”成为了明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
这与去年的会议内容不同。在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报告中,“科技创新”被列为九大任务之首,即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排在第二的任务才是“着力扩大国内需求”。
今年经济工作会议的表述说明,中央已经明确,当前“扩内需”已经成为比“调结构”更加急迫的任务。“科技创新更多地是作用于供给侧的转型升级,但如果需求端持续疲弱,先进、优质的产品难以得到足够多的消费者的反馈,科技创新可能也会受到拖累。”王玉琴说。
这次中央在摆明态度的同时,还拿出了不少切实的解决思路。比如说这次有关“扩内需”的提法中,第一次提到了“实施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专项行动”。这意味着明年在促消费方面,除了要加大“以旧换新”力度,还将实施一项新的专项行动,用于降低社会商品流通成本,提高经济运行效率。
当前,经济发展的问题和思路已经理清,如果外部环境无法轻易改变,我们能做便是“坚持干字当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