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评论“机票太贵,不去了”,就能让机票骤降2000多元?据北京青年报报道,兔兔在初次搜索机票时,发现直飞的最便宜价格也要4309元。然而,在网上学习了“机票大法”后,她决定通过反复评论来表达对机票价格的敏感和不满。奇迹般地,航班价格竟然从4309元降到了1903元。如今,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了“算法驯化”的实践,他们在评论和点赞中积极表达自己的选择,试图通过自身选择和表达建立“人设”,从而影响算法推送,争取更多元的信息接触,也避免被大数据“杀熟”。
随着大众的生活越来越依赖互联网,如今算法已触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许多用户都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被算法控制,被大数据“杀熟”,花了许多冤枉钱。比如,刚在微信和朋友聊天聊到想买什么物品,转头点开其他平台便会精准看到相关物品的广告;在平台搜索一个新话题后,很快就收到了铺天盖地的相关推送;不同人订同一航班同一舱位机票价格不同,多次浏览后价格上涨,会员订酒店反而价格更贵,大数据“杀熟”现象也给人们带来了不好的购物体验。
算法更懂用户,这本身并非坏事,一方面可以提升用户体验,基于大数据为用户量身定制信息和服务,还可以用于一些行业领域,深度推动数字经济的发展。但另一方面,如果这些大量的个人信息被企业或者平台不合理利用,就会出现算法“算计”用户的现象。比如,大数据“杀熟”本质上就是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依据消费者的使用习惯和消费能力进行精准定价。这种“杀熟宰客”的行为,既侵犯了消费者的权益,也不利于行业的长远发展。从更大范围来说,基于用户习惯与喜好精准推送同类信息,也容易导致信息过载、信息茧房等问题。
其实,技术本身并无好坏,算法本质上也是一种工具,关键还看人们如何利用它。如今年轻人已学会“用算法打败算法”,这不仅是对自身权益的维护,更是对算法滥用现象的一种有力回击。但“突围算法”肯定不能总靠用户吼这两嗓子,还需要更精准有效的治理。
引导算法向善,平台责无旁贷。一方面,平台收集使用用户数据时,要注意个人隐私的保护,不能过度收集个人信息,还应给用户选择权,提供关闭算法推荐服务的选项;另一方面,平台还应尊重用户权益,加强算法模型的透明度和可解释性,严禁利用大数据“杀熟”,也不能根据用户画像差异化定价。
此外,还要加强外部监督,督促平台自查自纠,对于违法违规现象要发现一起,处理一起,倒逼平台自律。近日,国家网信办出台《关于开展“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的通知》,其中就提到严禁利用算法实施大数据“杀熟”,严禁利用用户年龄、职业、消费水平等特征,对相同商品实施差异化定价行为。对此,相关部门还应建立健全常态化监督机制,落实算法治理,切实维护用户权益。
推动算法向善,为用户提供更加多元、公平、合理的信息服务,这既是用户的期待,更应是平台的追求,在技术进步与伦理规范之间找到平衡点,用好算法,方得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