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贝壳财经讯(记者陶野)12月16日,中国气象服务协会、新余市人民政府、江西省气象局共同举办第三届中国气象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会上,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与新京报贝壳财经联合发布《中国气象旅游发展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报告》首次推出“中国气象旅游综合指数”,揭晓40个气象旅游指数定标城市,评估气象景观、气候康养、避寒旅居、避暑旅居、观星旅游、冰雪旅游六大类气象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
中国气象服务协会秘书长屈雅发布报告。
《报告》把全国40个定标城市的气象旅游指数的均值定义为“中国气象旅游综合指数”,旨在反映我国气象旅游经济的发展水平。《报告》最终得出结论,综合全国31省份40个定标城市评分,2024年中国气象旅游综合指数为66。《报告》还发布了中国气象旅游八大消费趋势,对中国气象旅游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做出了深入系统性的梳理与总结,结合详实的数据和市场研究,解码气象旅游如何结合科技创新和政策支持转化为旅游资源,从而激活千亿战略新兴市场。
我国六大气象旅游业态初具雏形
《报告》发现,在我国,气象景观、气候康养、避暑旅居、避寒旅居、冰雪旅游和观星旅游六大气象旅游业态初具雏形,并且气象景观类旅游城市在综合资源禀赋方面表现最突出。《报告》同步推出六大气象旅游指数,从六个气象旅游资源的角度提出针对各城市的评价标准。这六大气象旅游指数的提出,有利于为各地区的旅游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并指导旅游景区发现、开发特色旅游资源,提升游客体验。
报告截图:六类气象旅游资源类型城市的指数均值分布。
《报告》认为,六大气象旅游类型中,观星旅游发展处于相对较初级的阶段,但其潜力巨大且正在快速发展。在中国,观星旅游起步较晚,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对星空的向往,观星旅游逐渐成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各地也在加强宣传推广、促进产品创新和人才培养,以推动观星旅游的发展。
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会长许小峰对贝壳财经记者表示,下一步,一方面我们会就“中国气象旅游综合指数”进一步研究,让它得到更多的认可,提高它的权威性;另一方面,我们还会紧跟其上,挖掘一些新的指数,我们现有的指数是倾向于旅游,之后我们有计划开发气象与新能源、交通相关的指数,更好地服务中国经济与社会。
气象旅游市场广阔,但产品开发仍处于初级阶段
中国气象旅游的发展不仅丰富了旅游产品供给,提升了旅游体验,还为地方经济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各地通过气象赋能行动可以推动地方经济的增长,气候康养、观星旅游等新业态的发展也为地方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然而,《报告》也发现国内气象旅游虽市场广阔,但产品开发仍处于初级阶段。《报告》指出,当前气象旅游资源的开发尚处于初级阶段,产品形式单一,深度体验和互动性不足,文化融合度不高,国际吸引力有限。
为此,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会后采访了南开大学现代旅游业发展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主任石培华。针对报告中反应的问题,石培华指出,“黄山没有日出、没有云海,就成就不了黄山;峨眉山没有佛光,也成就不了现在的峨眉山。气象和旅游是密不可分的关系。”他进一步指出,气象旅游的前景是全产业链的,人们从最初的观光到休闲度假,再到如今的避暑康养,生态旅游,甚至是专项旅游科考研学。其实气象和旅游的关系是贯穿整个产业链的。
“之所以说气象旅游潜力很大,就是因为气象与旅游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过程的相互融合;之所以又说它处于初步阶段,是因为目前只是把气象当一种人体感知的环境和肉眼看得见的景观在用,我们对于整个链条产品的深度开发其实才刚刚起步。我们不应该停留于比较表面的对于景观和环境的利用,而应该将气象做成既精准又有深度的服务,将气象和我们的体验、感知、服务、消费的产品业态全方位地结合。另外,怎样用科技对气象文旅进行深度赋能,也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石培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