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规范地方政府和企业行为。
近年来,“内卷式”竞争成为备受关注的产业问题。“内卷式”竞争主要表现为企业间激烈的同质化竞争,在过度消耗资源但未提升生产力的情况下,将竞争引向了价格竞争,向企业持续传递成本压力与利润损失。最终导致企业困在存量市场博弈,抑制了创新投入,形成停滞性的恶性循环。
中央此前多次提到整治“内卷式”竞争,尤其是在“新三样”领域。由于属于高成长性的新兴产业,缺少外部国际竞争,激发了相关企业通过价格竞争抢占市场份额,然后以规模化生产来降低成本的冲动。但是,价格竞争并没有产生优胜劣汰的结果,这主要是因为,在新兴产业背后,存在一些地方政府的投资或保护,导致资源配置一定程度上被扭曲,竞争相对低效。
因此,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首先要规范地方政府和企业行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已经提出,规范地方招商引资法规制度,严禁违法违规给予政策优惠行为。同时要求,完善主要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要素价格机制,防止政府对价格形成的不当干预。只有将地方政府从产业投资竞争中剥离出来,优化地方官员政绩考核,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才能避免政企合作下的重复产能建设,促进产业市场化发展。
地方保护主义也是部分低端落后产能过剩并形成“内卷式”竞争的主要原因。长期以来,众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导致地方政府更重视投资与生产端,因为有利于为本地创造GDP、税收以及就业等,地方政府往往会扶持生产型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在质量、环保、能耗等领域宽松监管,这为低端落后产能的生存提供了空间,并有利于它们降低成本在价格竞争中获得优势。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要加强监管,促进平台经济健康发展。平台企业作为超级中间人,链接起了市场供求并利用算法进行大规模订单分发。2023年,我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7.6%,如果算上外卖、网约车、购票等服务消费则比重更大。平台企业算法以最高效率、最低成本为导向,并由各种评分和惩罚机制强化,加剧了销售端的“内卷式”竞争,表现为持续不断的价格战以及从业人员困在算法之中,并对生产端形成强烈的传导效应。因此,需要加强对平台经济的监管,避免成为“内卷式”竞争的助推器与放大器。
企业广泛同质化竞争也与我国处于发展中进程有关,但从“有没有”升级到“好不好”的需求阶段后,企业面临供给创新压力。这需要企业认清现实并形成内在的创新驱动力,也要给企业创造敢于长期投资的市场环境,包括公平的竞争环境、法治化的营商环境、稳定的政策预期、明确界定的政府与市场关系等,尤其是知识产权保护应该得到切实有效的落实。通过持续优化市场条件,促进企业行为长期化,使其不必被迫参与“内卷式”竞争。
中国是一个超大规模的发展中市场,企业在过去30多年更加注重数量型扩张,即在一个高成长性市场中,以更具优势的价格卖出更多商品。但是,当大部分商品进入存量市场并要满足客户升级需求时,一些企业仍惯性采用价格竞争手段,尚未形成以客户需求与价值为导向的新文化。客户需求是创新的原动力,要加快形成重视客户需求的文化,让企业明确为什么以及在哪些方面进行创新,从而以创新方向驱动创新动力与投入。摆脱“内卷式”竞争,需要政府与企业共同努力,通过提高标准、加强监管、重视客户需求等方面,告别重商主义的生产型文化,投入到以客户价值为导向的新时代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