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4-12-17 17:08:10 股吧网页版
从144小时到240小时 中国“单向免签”再升级 深意何在
来源:上观新闻

  正如一贯承诺的那样,中国的大门正在“越开越大”。

  国家移民管理局12月17日发布公告,即日起全面放宽优化过境免签政策,将过境免签外国人在境内停留时间由原72小时和144小时均延长为240小时(10天),同时新增21个口岸为过境免签人员入出境口岸,并进一步扩大停留活动区域。

  此前,中国所有对外开放口岸对世界各国人员实施2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位于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1个对外开放口岸,对54个国家人员实施72小时或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另外,2023年12月起,中方先后对38个国家实行单方面入境免签政策,包括大部分欧洲国家和日本、韩国等。

  这一举措已开始释放政策红利。2024年1月至11月,全国各口岸入境外国人2921.8万人次,同比增长86.2%;其中通过免签入境1744.6万人次,同比增长123.3%。适用72/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来华的外国人数量,同比上升132.9%。

  可以想见,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出台后,上述数字会进一步走高。出现在中国的外国人肉眼可见地变多了,社交媒体上关于中国的“热梗”也会变多的——韩国人“周五下班去中国”,以及年中的全网热梗“City不City”,都可能成为一种一种常态。

  对中国来说,持续大力度单方面免签,为的当然是“流量”,但绝不只是“流量”。此番新政推出的第二天,12月18日,恰逢改革开放46周年纪念日。历史或许巧合,但背后有其必然——46年砥砺探索之后,中国的改革开放正在一个新的维度上提质发力,并展现出新的气象。

  这个维度,就是“单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到,要“扩大对最不发达国家单边开放”,而仅从免签政策看,今天的单边开放对象早已超越了最不发达国家。这背后,显然有深刻的战略用意。

  今天推进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与46年前自然不可同日而语。当年的中国在国际舞台算是上“白手起家”,却有一个相对友好甚至相当友好的外部环境。今天的中国已经创下了各种奇迹,但正因为自身的日渐强盛,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不出意外地变得愈加复杂。

  这些年,单边主义、小院高强、封锁对抗始终不绝,有些方面甚至愈演愈烈。加之全球范围内的波诡云谲,政治、经济、文化种种因素叠加技术变革,成见、偏见、定见愈加容易固化。说对外开放处在一个历史性的考验关口,并不为过。

  那么怎么办?社会上不是没有杂音,更不乏误读,“内循环”甚至“闭关锁国”的论调都曾在舆论场上呼风唤雨。但显然,中央的态度、国家的态度一直是明确的。论宏观,这种态度体现在从党的二十大报告到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中一系列鲜明表述中,比如“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比如“扩大自主开放”;论具象,就体现在类似单向免签这样的决策里,体现在从“72小时”到“240小时”、从特定区域到“跨省通行”这样的细节变化里。

  也就是说,越是有人要搞“单边主义”,中国越是要推“单边开放”;越是有人要破坏自由贸易、阻挠流动交往,中国越是要打开大门、畅通渠道、搭建平台,让各种要素“流”起来,让自由贸易体制重新建起来。这是一种超越了简单对等关系的开放模式,更是与保护主义思潮的直接对抗。免签政策极其直观地展现了这种努力过程。

  此前坊间不乏消极观点,有人觉得单向免签是“来而不往非礼也”,甚至有人觉得这是我方在“退让”,“没面子”。其实,且不论许多相关工作还在持续进行,即便表面上一时的“来而不往”,也绝不是亏本生意,更无关所谓“面子”。

  算一笔大账就知道,人的集聚和流动,本身就是各种机遇的开始。消费、文旅层面的复苏,已经显现了政策的效应,但无论是此前的“72/144小时”还是接下来的“240小时”,其潜在的“商机”绝不仅限文旅。最简单地理解,对商务人士而言,10天所承载的“浓度”与3天、6天都不可同日而语,其间潜在商机和价值远超今天想象。

  而对任何一个口岸、一座城市来说,人员密度、交往频度的提升,都将导向机遇和活力的倍增。这又必然导向对外开放领域和扇面的持续拓展,并倒逼深层次的改革突破、制度创新以及具体的服务管理水平提升。这些都关乎一个地方的营商环境和制度吸引力,背后又指向核心竞争力。同时,能否“接住”新一轮开放所带来的机会,把瞬时提高的“流量”转化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留量”,自然是各大城市都面临的新的大考。

  当然,让更多人长时间近距离接触一个“真实的中国”,其之于软实力的深层意义,更是不言而喻。单边开放的本质是主动开放,而只有争取到了“主动权”,才可能在未来竞争合作中占据“主导权”。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