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宁
近日,中国期货业协会发布实施《期货公司“保险+期货”业务规则(试行)》,这是“保险+期货”业务领域的首份行业自律规范性文件。
“保险+期货”是指农民通过保险公司购买农产品价格险或收入险,保险公司向期货公司购买场外期权,转移赔付风险,最后由期货公司通过期货市场对冲价格风险锁定收益。这一模式有效利用了期货市场的风险管理功能,为农民提供了价格保障,有助于稳定农业生产,促进农民增收。
作为一种创新的金融服务模式,“保险+期货”于2015年首次试点推出,至今已近十年,取得了积极成效。
与此同时,“保险+期货”业务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其中,保费资金不足是制约“保险+期货”业务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此外,还包括市场参与主体不充分,银行和中间产品产业链尚未完全覆盖;部分农户投保积极性不高,对“保险+期货”模式不熟悉等。
笔者认为,随着“保险+期货”业务规则实施,未来,可从四方面发力推动“保险+期货”业务做大做强,更好服务“三农”和实体经济。
一是加大财政补贴支持力度,推动形成常态化发展生态。各级财政可按照权责划分设定合适的支持比例,将“保险+期货”项目同传统政策性农险纳入常态化补贴范畴,建立长效政策补贴机制,降低农户的投保压力。同时,通过增加“保险+期货”模式参与主体,如银行、龙头企业等,推动形成地方政府主导驱动、农户积极响应、行业支持激励、中介服务到位、金融保障有力的常态化、机制化业务发展生态。
二是加强机构间合作,创新保险产品。保险公司和期货公司应充分发挥创新优势,设计符合农民需求的保险产品。同时,借助期货公司已有的农产品期货数据和技术,创新保险产品结构,科学厘定费率。
三是多渠道宣传培训,强化示范效应。通过举办专业知识培训、现场会等形式,加强“保险+期货”业务的知识普及;同时,加大案例的宣传力度,促进区域间的实地调研和交流学习,充分发挥示范引领效应。
四是加大监管力度,完善制度保障。监管层可以加强对“保险+期货”业务的监管,制定和完善相关业务规则和标准。同时,建立业务自律检查机制,对违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确保业务合规高效运作。
展望未来,随着“保险+期货”业务不断加大创新力度,拓展服务领域和范围,加强与其他金融工具的融合应用,必将形成更加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体系,提高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