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中国光伏行业协会(下称“光伏协会”)又给出最新的光伏主流产品成本分析,12月份组件成本合计0.692元/W,相比10月和11月没有太大变化。
成本分析是光伏协会“反内卷”的内容之一,在成本价基础上,光伏协会呼吁行业不要低于该价格进行招投标,否则涉嫌违法,这也是许多头部企业达成的共识。而就在近日,光伏协会列出了一个反面案例:新疆一个60万千瓦光伏项目光伏组件设备采购项目在招采信息中明确设置了0.6313元/瓦的最高投标限价,明显低于成本价。
光伏协会向招标人国家能源集团下属国电电力巴州发电公司(下称“巴州发电”)发出“灵魂四问”,对其扰乱市场的行为提出质疑。然而目前光伏产品去库存的压力仍然未减,企业低于成本价中标的现象屡见不鲜。
鸿碳伟业(上海)能源环保技术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首席专家王玮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君子协定’很难改善光伏行业本身供远大于求而引发的低价局面,最终还得靠市场去解决,通过市场和时间来化解产能。”
“灵魂四问”
此次光伏协会列出的反面案例是新疆电力巴州发电公司国能巴州抽水蓄能项目配套博湖县60万千瓦光伏项目光伏组件设备采购项目,招标单位是巴州发电。
在此前的报价环节,有16家光伏组件企业参与投标,报价最高的是隆基乐叶光伏科技有限公司,投标单价0.7547元/W,通威股份、天合光能、晶科能源、协鑫集成都参与了投标,报价在0.7元/W左右。按照光伏协会11月份给出的成本分析,组件成本价为0.69元/W,上述企业都是高于成本价投标的。
光伏协会对这一报价结果并无异议,其称:“在项目投标报价环节,除小部分未在《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名录中的企业报出限价之内的价格外,其余公认的行业龙头和骨干企业均实事求是,报出了含最低必要费用以上的成本价。”
但事实上仍有一些企业以低于0.69元/W的价格投标,其中不乏龙头,如合盛硅业报价0.629元/W,上海电气集团旗下公司报价0.6245元/W。
很明显,合盛硅业和上海电气集团旗下公司的报价触碰了光伏协会的红线。
但更令光伏协会不满的是,招采单位选择报价低于成本价的单位作为中标候选人,合盛硅业和上海电气集团旗下公司均入围。光伏协会于是发出“灵魂四问”:项目是否严格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是否依招投标法相关规定排除最低价投标?是否按国资委发改委相关要求选择全生命周期性价比最优?是否是形式主义?
光伏协会反问招标单位是在防止“内卷式”竞争还是加剧“内卷式”竞争?并质问:“项目最高限价比我们测算的最低成本还低了近10%,在当前光伏制造行业已陷入全行业亏损的情况下,想必国电电力巴州发电公司的成本测算也是具有合理合法依据,但差距如此之大,我们也想知道计算依据是什么?”
此外,光伏协会还要求招采单位回答相关遴选依据是否符合“以性能价格比最佳、全生命周期综合成本最优为目标”“是否对可能低于成本或者影响履约的异常低价投标和严重不平衡报价进行分析研判”等问题。
治标还是治本?
光伏协会此次措辞之严厉,实为罕见。面对今年以来光伏产业愈加严重的产能过剩和产品价格下滑,光伏协会呼吁行业自律,不以低价恶性竞争。
10月份以来,光伏协会多次牵头行业头部企业召开“反内卷”座谈会,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以10月14日座谈会为例,包括通威股份、隆基绿能、天合光能、晶科能源、晶澳太阳能、协鑫集团、大全能源、阿特斯阳光在内的16家企业参与,各位企业代表就“强化行业自律,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强化市场优胜劣汰机制,畅通落后低效产能退出渠道”及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充分沟通交流,并达成共识。
10月18日,光伏协会给出“当前成本分析”,据其计算,光伏组件成本价为0.68元/W。光伏协会称,考虑当前行业严重供过于求、企业为消化库存正在极限经营的现状,上述成本测算并未将折旧纳入,因此实际上是低于真实生产成本的,更低于包含三费的全成本,光伏行业要健康可持续发展,产品销售价格需要高于全成本,企业才能可持续经营。同时光伏协会还严厉指出,低于成本投标中标涉嫌违法,并呼吁各方应以高于成本的价格招投标。
然而此后仍有大量企业低于成本价中标。11月20日,光伏协会将当月组件成本价定为0.69元/W,而据我的钢铁网数据显示,当月晶澳科技中标均价为0.67元/W,新疆合盛硅业中标均价为0.66元/W,东方日升中标均价为0.68元/W,高景太阳能中标均价0.64元/W,均低于成本价。
12月19日,光伏协会又给出当月组件成本参考价,这次定在0.692元/W。但一周前南网能源公布2024年第一批晶体硅光伏组件框架招标中标候选人,从中标单价来看,一道新能的中标价只有0.668元/W,英利能源中标价为0.689元/W,均低于成本价。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博士马一峰告诉《华夏时报》记者:“依靠自律公约来约束还是比较困难的。落后、低质量的产能其实应该退出市场,如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国家对出口退税降低4个点,提高了新建光伏产能的门槛,比如提高自有资金比例、能耗、转化效率等,就是要淘汰低质量产能,拉高新建产能门槛。产业新陈代谢已经开启了,一方面留下高质量、实力强的企业,一方面推动技术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