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以“金融高质量发展与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影响力建设”为主题的“中新·申见(第五期)前沿圆桌访谈”走进上海财经大学,与会人士围绕“进一步系统化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认为,在当前形势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亟需从管道式开放向平台式开放转变,在制度上赋予相应一些特区完全自主的构建能力。他建议,未来,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需围绕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建立制度型开放特区。他以临港新片区为例,希冀将其打造成真正的金融压力测试区,从而实现更大创新。
广开首席产业研究院院长兼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建议,上海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过程中,需更加重视财富管理中心的建设。财富管理不仅包含资产管理,还涉及财富规划、家族传承、养老保障、税务筹划等多个方面。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均GDP的提高,个人和家庭的财富积累将持续增长,这将带来对财富管理服务的大量需求。
体系化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2024年10月《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正式发布,如何进一步体系化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成业界热议话题。针对这一议题,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教授戴国强表示,金融机构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当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其角色也需从单一资金中介变成综合性金融服务机构,不仅要融资,还要融智。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金融贸易学院党委书记章玉贵认为,上海要如期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国际金融中心,既有赖于高度发达的金融要素市场和健全完善的金融生态环境的核心支撑,也需要上海以推进人民币计价的全球资产配置中心与资本的资产定价中心为突破口,形成广受国际认可的金融要素集聚平台与国际金融中心气质。
上海市金融稳定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稳定研究部主任闫彦明认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最核心的任务是贯彻落实好国家战略,重要抓手之一就是把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上海自贸区改革开放创新有机融合。
完善金融生态体系建设
华鑫证券研究发展部副总经理傅子恒认为,健全的金融生态不仅需要包容、开放、高效的组织系统,还需要多元化的金融产品满足各类投资者需求。
临港集团新片区经济发展公司副总经理、上海财经大学滴水湖高级金融学院副院长、滴水湖金融湾研究院执行院长张俊表示,金融体系的发展要重视科技的发展,未来临港一定是金融科技发展的集聚地。
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长三角金融研究院主任级高级研究员纪飞峰指出,长三角一体化使长三角地区资金、人才、技术流动更加便捷,长三角巨大的市场需求和丰富的资源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发展带来更多机遇。同时,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具有强大的全球资源配置功能,可为长三角一体化提供更丰富更高质量的金融资源和服务。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科技赋能
科技发展改变金融生态系统的同时,金融也为科技创新注入动能,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针对科技赋能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这一议题,浦发银行总行科技金融部副总经理田野建议,商业银行应运用数智化手段,提升服务科技企业的覆盖面和效率,创新“商行+投行+生态”模式,提供“股、债、贷、保、租、孵、撮、联”一体化服务。
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科技创业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薛科认为,金融和科技企业发展需要相互支撑,早期资本投资对科技企业尤为重要。
沃兰特航空战略市场总监付常银表示,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在助力科创企业发展方面发挥着引领示范作用。科创企业的发展壮大,也彰显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与影响力。
据悉,第五期“中新·申见”前沿圆桌访谈由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中国新闻社上海分社、上海财经大学滴水湖智库主办,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院协办,中新社(北京)国际传播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