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见习记者林秋彤北京报道
“当经济运行面临需求不足局面的时候,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来应对资本市场的波动,保护家庭和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保护居民的消费能力,借以扩大总需求,这是一个合乎逻辑的选择”,在2024年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年会上,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表示。
李扬从存款准备金率、利率与市场流动性、外汇等方面回顾了近期推行的货币政策。
关于存款准备金率,他指出,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操作是货币政策的主要三项工具,其中存款准备金率的影响较大,就像一把 “巨斧”,一般很少动用;而公开市场操作则像是一把 “小刀”,其操作相对灵活,可对市场资金进行适量的扩张或收缩调整。
受到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和对冲外汇储备增长带来“输入性通胀”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在过去一直保持较高水平,这也意味着投放市场的资金供应因为存款准备金率的限制而减少。在我国储蓄过剩的背景下,高存款准备金率也是导致高利率的一个重要原因。
李扬还指出,目前,我国的存款准备金率已经逐年下降,平均达到了 6.6%,并且依然存在进一步下降的空间。这意味着后续还有可能通过降低准备金率来对市场资金供应等方面做出进一步的优化。
此前,央行行长潘功胜在9月24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将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向金融市场提供长期流动性约1万亿元。在今年年内,还将视市场流动性的状况,择机进一步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25-0.5个百分点。这是继2月之后,央行年内第二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关于利率,李扬表示:“我国的贷款利率等已经呈现下行趋势,且下行速度较快。12月20 日的数据显示,一年期国债收益率已低至0.98%,十年期为1.7%,三十年期是 1.95%,总体上说,在我国储蓄长期过剩的实体经济背景下,利率下行已经是一种趋势。”
李扬认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了适时降息降准,这意味着未来降息依然存在一定空间。尽管降息操作会带来系列影响,比如我国的商业银行高度依赖息差,对于金融机构尤其是一些小银行来说,面临的问题会比较大,但出于宏观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考虑,降息又是必要的举措。同时,我们必须通过改善金融服务来对冲息差收窄的冲击。
不过,对货币供应、利率的管理,都是手段而非最终目的。最终的目标应是为了维持一个具有弹性的流动性状态。具备良好流动性的金融市场和经济环境,才能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
李扬补充道,“流动性”不能简单理解为“货币的多少”,而是使得多元金融市场能够有效地勾连,有效地转换。在这种状态下,市场参与者能够在不显著影响价格的情况下自由地开展交易活动。
在外汇方面,李扬认为,当前人民币对美元面临较大、较快的下行压力,汇率的本质是价格,汇率的波动受到诸多非实体经济因素、投机因素的影响,完全被汇率的变化主导货币政策,很可能会让货币政策陷入被动且不合理的境地。所以,在“保汇率”还是“保外汇储备”的问题上,我们历来倾向于优先保外汇储备,汇率波动的其他方面负面影响,则应通过其他相应的措施去加以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