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积极发展乡村富民产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壮大县域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明确,“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保护种粮农民和粮食主产区积极性,健全粮食价格形成机制”。
据国家统计局近期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70650万吨(14130亿斤),比上年增加1109万吨(222亿斤),增长1.6%,全年粮食产量再创新高。在连续9年站稳1.3万亿斤台阶的基础上,首次突破1.4万亿斤,实现高位增产。
而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推进,中国的特色农产品也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特色农产品出口的通道正在逐步畅通,优势地区的产品,纷纷走上“世界货架”,进入国际市场。从“农产品出口”到“农业出海”,我国农业正经历的转型,不仅是概念上的简单升级,更在内涵与外延上不断拓宽。国际农产品贸易迎来更加复杂多变的格局,企业应以积极灵活的策略穿越周期,寻找农业出海的新路径、新模式。
第21届中国农交会首次走进粤港澳大湾区,现场展购销研交流热烈。 活动主办方供图
今年,第21届中国农交会首次走进粤港澳大湾区,在广州举办。一批美食展品香飘展厅,产销对接硕果累累,“新形势下农业出海交流研讨会”(以下简称“研讨会”)等配套活动火热……农交会现场展购销研畅旺,企业出海热情高涨,是我国“三农”发展澎湃的一个缩影。
进一步扩大优势特色农产品出口
加入WTO以来,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得到快速增长和全面发展,贸易总额从2002年的304亿美元发展到2022年的3334亿美元,增长了10倍,成为全球农业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然而,全球化与保护主义的博弈、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及新技术、新业态的涌现,塑造了农产品市场与贸易的复杂多变格局。这也导致我国农产品贸易出现新的变化。
如何进一步扩大我国优势特色农产品出口?农业农村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首席专家张明杰认为,借鉴国际上的成功经验,是有效提升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扩大出口的途径。譬如,荷兰通过科技引领和制度创新占据高端市场,在种业上加强产学研合作,利用拍卖制度稳定市场价格;新西兰聚焦单品整合资源,通过政府统一管理和市场化运作增强品牌影响力。
事实上,企业当前的出海热情高涨。从今年11月商务部印发《关于促进外贸稳定增长的若干政策措施》明确“扩大优势特色农产品出口”,到山东省出台《关于促进农产品出口的十项措施》等地方政策持续发力,农产品出海正处于前所未有的黄金时代。例如,以预制菜为代表的农产品深加工领域正成为新亮点。不过,受原材料与产品的多样性、域外法差异、贸易壁垒抬升等因素的制约,企业的国际化之路并非坦途。
正如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所言,优质农产品在世界市场上永远抢手,关键是要找到通商兴农的路径。
作为农业强省,广东近年来以“12221”市场体系为抓手强化品牌推广建设,推动化橘红、德庆贡柑、荔枝花旦等农产品远销海外。今年5月,广东预制菜出海产业联盟组织投资考察团远赴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成功探索成立了预制菜海外“共享工厂”,预制菜、年菜出海再添新通道。
此外,推动科技创新,培育示范企业,支持龙头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成立行业组织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一套套“招数”层出不穷,广东在稳中求进,为农产品的加速出海持续探索创新,让全球的餐桌增添了许多广东味道,也为中国农业全链出海“加速破圈”树立了标杆。
总结广东经验,广东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认为,要依靠大格局出大事业、高品质赢得充分信赖、以协同发展构建出海生态。“我们必须以全球视角和长远目标布局农业出海战略,以全球粮食安全的贡献者和责任担当者的角色去谋划和实践。”该负责人还特别提到,要注重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出海人才,为农产品出海注入延绵不断的人力资源、智力支持。
农业农村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建设农业强国,离不开一大批能够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一流农企。要在不断出海中提升水准,引领发展方向,树立发展标杆,为中国农业营造强大的竞争力、感召力和影响力。依托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利用好侨商资源,“希望中国企业出海时,大家一起出海,是抱团取暖而不是相互踩踏”。
探索新模式适应农业全链出海
全产业链出海涉及产品、技术、服务等,涉及企业类型、主体数量更多,也更需要多方资源融合形成合力。因此,政策支持和行业协作是农业国际化发展的重要保障。
此次农交会上,由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外事工作委员会、广东省农业农村厅以及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三方联合推出的《2024预制菜出海市场分析报告》提出,从国家层面到地方层面,我国出台了一系列预制菜产业发展规划及支持政策,规范产业健康稳定发展的同时构建产业发展的支撑体系。
全球食品加工市场规模已超4.5万亿美元,且以每年8%以上的速度增长,市场规模巨大且发展稳定。预制菜在发达国家已相当成熟,需求增量持续攀升,北美、RCEP、欧盟等地区市场潜力巨大。不同国家和地区可采取哪些拓展策略?
广东广信君达律师事务所管委会主任、高级合伙人闪涛强调,从合规层面来讲,比如出口美国的企业登记与经营许可、进口通报与安全检查,英国近年对进口食品的形式审查与实质审查,欧盟对动物源性成分等要求,企业应尤为关注,以免造成罚款和诉讼得不偿失。
由此可见,合规性和风险管理是企业出海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国际法规和标准多样且多变,合规的范畴更大,包含国际协定、国际惯例、商业道德、国际标准等。企业需建立健全的合规管理体系,确保产品符合目标市场的法律法规要求,同时加强对供应链的管理,确保原材料的安全和质量,提升产品整体竞争力。
随着RCEP的全面实施,东南亚成为中餐出海的热门首选。马中餐饮资源供销联盟总商会筹备委员会会长高俊鸿拥有马来西亚、新加坡两地餐饮后端供应链的经验。他认为,企业想在东南亚,尤其是在马来西亚插上中餐旗帜,必须走进马来西亚人的生活圈子,深入理解当地文化习惯与中国之间的差异,“经营本地化”是决胜关键,先决条件是找到当地的合作伙伴,从利他出发。
新西兰农业发达,中国是新西兰的最大贸易伙伴和最大出口市场。广州五粒星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麦涛介绍,建设共享工厂、共享仓库是企业出海“破壁出圈”的重要方式。今年参与广东预制菜出海产业联盟组建的出海投资考察团回来后,与新西兰白钻石预制菜有限公司合作建立跨国公司,短短四个月内便在新西兰成功开设22家饺子连锁店,未来计划拓展牛角包、吐司、披萨等西式糕点,实现真正的“本土化”。
美国预制菜市场规模仅次于中国,当地华人众多,是中餐企业进军的主阵地。“众多亚洲风味预制菜品已走进美国百姓家,COSTCO的水饺、韩国品牌云吞小笼包等成为家常便饭。超值冷冻预制菜专区成家1庭购物必选,冷冻预制菜冻柜成为家庭采购餐桌食品与晚餐的热通道。”美国《中餐通讯》主编谢冰说。
美国预制菜C端零售表现突出,B端市场预制食材助力餐饮企业降本增效,减少厨房人力投入,助力新品推出。展望未来,谢冰认为,美国预制菜市场潜力巨大,尽管关税政策可能增加进口食品成本,但相比高昂国内人工成本预制菜仍具竞争力。在零售与餐饮供应链环节,均有广阔探索空间。
尽管国际间不同市场需求、口味、规则不尽一致,但 “本土化”“创新”始终是出海的关键词。全球市场的多元化和复杂性对中企出海提出了更高要求,即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相关案例表明,只有在精准把握本地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异地美食在目标市场也大有可为,带动文化传播与国家软实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