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岁末回望来时路,2024年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一年。
这一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然而,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的背景下,中国经济波澜起伏,经济运行呈现“前高、中低”的态势,二、三季度下行压力加大。
为了应对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9月24日,以国新办的一场“金融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题会议为起点,政策调整大幕徐徐拉开。
9月26日政治局会议罕见讨论经济形势,强调“全面客观冷静看待当前经济形势,正视困难、坚定信心”,并果断部署了一揽子增量政策,加力提效宏观调控政策。随后,各项政策加快落地,财政、货币等总量政策工具,配合扩内需、稳地产、稳外贸等结构性工具加码,推动市场情绪快速回暖。力挽狂澜之下,中国经济走出了一道“后扬”的弧线。
当前,中国经济呈现出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市场信心大幅提振。按照预测,2024年我国经济增长将完成5%左右的增长目标,对全球经济贡献接近30%,起到了全球经济增长中最大稳定器的作用。
政策不断发力
今年一季度,国民经济总体上延续了去年以来回升向好态势,起步平稳,稳中有进,生产需求主要指标稳中有升。一季度GDP同比增长5.3%,较去年四季度增长5.2%的基础上,进一步回升。从三大需求来看,投资、消费、进出口几个指标增长总体稳定。
然而,伴随着极端天气、雨涝灾害多发等短期因素的影响,叠加周期性因素,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消费需求、投资需求不足的问题进一步加深,二季度经济增速随之回落。而楼市、股市下行引发的资产价格下行,对居民、企业、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也造成了一定压力。
不同主体之间互相影响、共振加强,导致二季度经济表现低于市场预期。
面对这种情况,9月底布局的一揽子政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后,设备和基建投资明显提升,家电、汽车消费大幅改善。
“9月底政策转向的意义重大,表象上看更加重视资本市场、资产价格,底层逻辑似乎已涉及到对近些年政策框架全面优化的启动。”申万宏源首席经济学家赵伟对记者表示。
而在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更是剑指全方位扩大内需,布局了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政策力度要比以往力度更大。其中,具体提出了扩大财政赤字率,以及发行超长期国债,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的发行使用,特别是地方债化债问题。此外,一改延续了14年的中性货币政策,转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降准降息保持流动性方面仍有空间。
“为了让逆周期政策能够起效,我国强调了政策取向的一致性问题,要用系统问题来实现经济政策,避免政策合成谬误问题。和以往相比,应对当前需求不足问题,在逆周期政策上的强度、力度和速度都有新变化。”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杨瑞龙对本报记者表示。
在他看来,我国通过一系列的短中期政策,将政策复苏转化为市场的自主复苏,不断稳定预期。
筑底回升
一系列政策之下,年底中国经济已经开始筑底回升。
从生产端来看,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8%,较去年同期加快1.8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和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7.5%和9.1%。
“分产品看,11月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产品产量同比分别增长51.1%、29.3%、8.7%。”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负责人付凌晖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11月14日,我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量首次突破1000万辆,从十年前1.8万辆的年产能到如今超千万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飞速发展是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个代表,也是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
在需求端,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共同支撑经济增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消费放在重中之重,并首次确定了消费专项行动。
“消费专项行动不是就消费刺激消费,而是用民生建设促进收入,用收入促进消费,这是非常重要的,它与九大重点工作任务相匹配,形成了促消费的一些新举措。消费专项行动把居民消费扩张放在各项政策的重中之重,成为2025年政策工具里面的一个最核心的亮点,我们的财政、货币都以这一个攻坚战作为落脚点。”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表示。
据增值税发票数据显示,今年1至11月份,电视机等家用视听设备零售业、冰箱等日用家电零售业销售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5.9%和18.7%,较零售业总体增速分别高11.4个和14.2个百分点。
投资方面,“两重”“两新”政策协同发力,推动投资与消费的良性循环。
外贸表现同样亮眼,今年前11个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39.79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9%,前三季度每季度进出口总额均超过10万亿元,创下了历史同期首次,其中,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零部件、集成电路和汽车都达到了两位数增长。
重点领域风险化解方面也初见成效,当前,房地产市场在政策支持下出现积极变化,一线城市已经开始筑底回升,二手房交易放量。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中小金融机构风险也正在有效缓解和管控。
“当前,政策更加注重供给端与需求端的平衡,表现为总量政策的力度有所增大、聚焦于重点地方政府、企业与居民的报表修复,矫正容易导致‘通缩倾向’的产业政策等。”赵伟表示。
具体来看,地方政府方面,安排4000亿元结存限额补充地方政府综合财力,启动新一轮大规模隐债置换,有效缓解隐债化解及“三保”支出压力。居民端,降存量房贷利率、降息,稳定资本市场及房地产价格。企业端,推动解决企业拖欠款项问题相关制度出台,减税降费政策延续等或可助力企业现金流修复。同时,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提“产业发展要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畅通低效产能退出机制”,或指向产业政策思路亦有优化。
2025年是“十五五”规划承前启后之年,我国经济将围绕稳字当头、积极进取这一总体思路,在政策取向上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守正创新,先立后破,系统集成,协同配合。下一步,将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充实完善政策工具箱,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打好政策“组合拳”,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在加快推动战略新兴行业新动能的同时,稳住传统动能,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