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新能源车大卖,在国内乘用车销量中已经占据半壁江山。然而,给爱车上保险的问题让不少新能源车主感到头疼。(12月25日新华网)
提起新能源车险,常常是“车主喊贵、险企叫亏”。这两难问题僵持不下,车险价格却“一路高歌”。近年来,不仅首保价格逐年上升,而且不时出现“没出险续保被涨价”的情况。你以为保险公司在闷声发财,殊不知有的险企早已“闭门谢客”——近日有多名新能源货车车主反映遭遇多家险企拒保,陷入“投保无门”的困局。投保难、续保贵、承保亏,种种不利因素叠加,都让新能源车险降价看似不可能。
明明都是车险,为什么加上“新能源”后价格就天差地别?实际上,对于保险行业来说,新能源车险是完全不同于传统车险的新事物。因新能源汽车具有新产品、新工艺、新销售(车企直销)的特性,传统的承保逻辑、理赔模式已不适用。事实上,作为集齐了大量智能设备的新能源汽车,早已不能单纯地作为一辆汽车来看待,甚至有人认为它就是一个“装上四个轮子的大号智能手机”。这一看法不见得准确,但也间接道出了新能源汽车与传统燃油车最大的不同——具备较高的科技属性。这也意味着需要有相对应的新险种,乃至新的保险模式。
然而,这对于不少险企,尤其是中小规模的保险公司来说,往往知易行难。有业内人士透露,现阶段国内大部分保险公司已能基于大数据技术,针对不同的新能源车型采用多样化的定价模型和算法,基本实现“千人千面”的保费定价。但这套新模式更像是“新瓶装旧酒”,本质上还是基于传统车险开发,而可以提升费率厘定精准性的行车数据,却被车企牢牢掌握。这也让险企难以真正做到精准定价,导致一些低风险车主被高风险车主“拖累”,共同承担高价保费。
变则通,通则久。既然缺乏行车数据,导致风控定价模型不准确,那么打破“数据孤岛”无疑是最直接的方法。要建立行业的数据共享机制,关键还看各险企、车企能否“敞开心扉”开展合作。这需要多些共赢思维,更需舍得让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