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4-12-26 09:36:03 股吧网页版
破解普惠金融“不可能三角”的关键钥匙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从过往遵从“二八定律”到现在深耕“长尾客户”,银行业因普惠金融发生了重大改变,也正在变革的路上继续前行。金融监管总局数据显示,截至三季度末,全国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32.58万亿元,同比增长14.69%,较此前连续5年年均25%的增速有所放缓;前三季度全国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为4.42%,较2023年下降0.35个百分点。

  然而,随着普惠金融业务的不断下沉,银行普遍面临可得性、风险与利率的不可能三角问题,兼顾成本可负担和商业可持续的压力愈发凸显。一位大行普惠部负责人直言,目前普惠金融面临融资成本与风险管理的双重考验。今年前9个月普惠金融贷款利率已降至4.4%左右,但不少企业仍感到融资成本较高,这与贷款之外的综合融资成本有关,如续贷转贷的过桥资金成本及担保费用等。“在风险控制方面,大批量线上业务带来的压力测试挑战也明显加剧。”

  “要提高普惠群体的信贷可得性又要风险可控,就需要更多的资源、人力做贷前审查、贷后控制,势必推升边际成本;如果要降低风险又要融资成本下降,金融机构只能去服务更优质的客户,又会降低普惠群体的信贷可得性;而如果又要强调融资成本下降,又要实现‘普惠’,则会削减风险审查的一些资源,这将导致不良率上升。”在11月8日举办的2024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上,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下称“CAFI”)研究部执行主任胡煦一语道破普惠金融业务“量价险”的平衡之难。

  胡煦进一步指出,如果普惠金融既要实现可得性,又要控制风险,还要降低利率,就必须实现信贷技术的进步,通过应用数字技术去降低边际成本。

  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近日在《构建更高水平普惠金融模式》一文中也指出,数字技术推动普惠金融由最初的政策驱动和监管导向逐步升级至商业可持续模式,未来还应继续从政策体系完善、技术平台建设等方面持续提升数字普惠金融生态体系。一方面,发挥激励约束作用,加强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另一方面,探索普惠金融与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先进技术交叉融合,充分挖掘数据潜力。

  还有城商行普惠部负责人坦言,数字技术深度嵌入普惠金融是破解“不可能三角”的利器。展望未来,银行与政府应深度合作、协同发展,双方合力打通数据孤岛,构建统一标准、安全高效、实时共享的数据基础设施生态。政府完善政策框架、优化激励机制,引导资源流向普惠领域;银行精准对接政策、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政策传导效能。

  数字普惠金融仍需更进一步

  从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发展普惠金融”,到2023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下称《意见》),我国普惠金融走过了十年的跨越式发展历程,可得性、覆盖面、满意度持续提高,其中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功不可没。

  在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普惠金融该如何再上新台阶?9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陆磊在回答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有关提问时表示,要坚持科技赋能,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处于全球领先地位,未来要继续通过科技赋能和数据引领,推动金融科技和普惠金融深度融合,驱动普惠金融发展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进一步提高普惠金融服务的便利度和可得性。

  《意见》也明确,要有序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强化科技赋能普惠金融,支持金融机构深化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科技手段,优化普惠金融服务模式,改进授信审批和风险管理模型,提升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涉农主体等金融服务可得性和质量。

  “科技+数据”也被业内认为是破解普惠金融“不可能三角”的重要抓手。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普惠金融事业部总经理耿黎近日在“2024中小企业金融论坛暨普惠金融创新发展研讨会”上表示,当前普惠金融业务的风险管理需求已从传统的财务分析转向更关注企业未来成长性,这需要科技和数据的深度融合。

  谈及如何平衡普惠金融业务的“量价险”时,耿黎表示,应通过“强平台、强数据、强治理”三大策略推动普惠金融与数字金融的有机融合。强平台是指加强数字化平台建设,实现资源共享。以邮储银行为例,其通过整合税务、社保、海关等数据,构建起高效的金融服务高速公路。强数据是指引入更多地方数据,提升数据覆盖率和精准度,为企业构建全面的数字画像,从过去的“看财报”转向“看未来”。强治理是指完善数据治理,规范数据使用规则,为行业健康发展提供支撑。

  作为地方数据的一大重要来源,地方融资信用服务平台今年也迎来了重大改革。今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统筹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建设提升中小微企业融资便利水平实施方案》(下称《方案》),提出对功能重复或运行低效的地方融资信用服务平台进行整合,原则上一个省份只保留一个省级平台,市县设立的平台不超过一个,所有地方平台统一纳入全国一体化平台网络,实行清单式管理,减少重复建设和资源闲置浪费。

  《方案》还要求,各地区要在2024年12月底前完成平台整合,有序做好资产划转、数据移交、人员安置等工作,确保整合期间平台服务功能不受影响。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还留意到,今年下半年以来,地方融资信用服务平台迎来了一波重组合并潮,例如,山东、河南等地先后发布工作方案,整合构建全省一体化融资信用服务平台体系,进一步提升信用信息共享水平,更好服务中小微企业融资。

  不过,也有行业观察人士指出,地方政府主导建设的信息信用共享平台虽然可以缓解金融机构与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降低交易成本并提高市场效率和信贷可得性,但在有些场景下,也存在政府收集数据成本高、时效性差、金融机构使用率不高等问题。此外,在数据个性化程度较高、数据价值不确定性大的领域,市场主体可能更具优势。

  资金流信用信息共享的新探索

  当前,信息不对称是导致银行开展普惠金融信用风险偏高的主要因素,也是影响银行积极性的主要原因。我国征信体系仍有待进一步完善,主要表现在部分中小微企业、低保人员等机构或群体的部分交易信息未被完全纳入征信体系,征信覆盖人群较大但是有效融资人群较小,在征信系统中没有借贷记录的用户数量庞大等。

  资金流信用信息共享被行业视为解题方向之一。资金流信用信息是中小微企业最优质的信用信息之一,能够全生命周期地动态反映中小微企业的经营状况、收支状况、偿债能力、履约行为。全球很多国家都在积极关注、探索推动其共享共用,帮助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问题。

  为解决金融机构跨行共享资金流信用信息的堵点难点,建立制度化、体系化的资金流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在充分保护中小微企业权益的同时,促进资金流信用信息共享,中国人民银行开发建设全国中小微企业资金流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以下简称“资金流信息平台”),并于10月25日上线试运行。

  据悉,资金流信息平台在互联网端为每个中小微企业都建立了专属于其自身的资金流信用信息账户,中小微企业通过身份验证后可以登录自己的数据账户,在该数据账户内,中小微企业可以开展授权、查询、异议、咨询等业务活动,推动自身资金流信用信息流转应用,实现“我的信息我做主”。

  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相关负责人曾在答记者问时表示,本着循序渐进原则,资金流信息平台建设采用分步实施、分批推进计划。首批选择了业务量大、技术实力强、具有地域代表性的31家金融机构参与资金流信息平台上线试运行。资金流信息平台已经正式面向中小微企业和试点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流信用信息服务。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将加快金融机构接入资金流信息平台,逐步实现全国范围内资金流信用信息共享全面覆盖。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留意到,10月以来,国有大行、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民营银行中均有依托资金流信息平台落地的业务。例如,近日,广发银行佛山分行依托资金流信息平台,跨行共享资金流信息,对企业经营稳定性、资金周转情况以及信用历史进行分析评估,顺利完成广东首笔小微企业资金流贷款投放。

  另据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披露,资金流信息平台上线当日,某从事新能源装备制造的小微企业借助北京银行“资信e贷”产品成功获批3年期40万元授信及放款,该企业仍处于亏损状态,难以符合传统授信标准,资金流信息提供了关键佐证,使企业获得资金支持在石化产业链拓展业务。10月30日,中关村银行发挥区位优势,通过共享平台分析客户资金流信息后,为某小型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放款1000万元,放贷时效性较常规提升50%。

  (本报记者林汉垚、林秋彤亦有贡献)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