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缴翼飞北京报道
12月26-27日,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以下简称“全国工信会议”)在京召开,总结2024年工作,分析当前形势,预计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7%左右,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保持基本稳定。累计建成开通5G基站超过419万个,千兆宽带接入用户超过2亿户,实现“乡乡通5G”。
同时,会议就2025年工作部署12项重点任务,其中,“全力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仍是下一年工作的首要任务,明年工信部将实施新一轮十大重点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加强对工业大省运行调度和督促指导,研究制定建立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投入机制的方案,加力推进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支持政策落实。同时,明确将推动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扩大北斗应用规模。因地制宜建设低空信息基础设施。制定出台生物制造、量子产业、具身智能、原子级制造等领域创新发展政策。
图: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现场(图片来源:“工信微报”)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对比近两年全国工信会议内容,梳理解读今年会议的七个重要表述。
1、“工业稳增长”仍是首要任务
本次全国工信会议继续将“全力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列为下一年工作的首要任务。会议明确,将实施新一轮十大重点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加强对工业大省运行调度和督促指导,引导各地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奋勇争先。
从区域上看,今年前三个季度,31个地区中,28个地区增加值同比增长,增长面为90.3%;广东、江苏、山东、浙江四个工业大省对全国规模以上工业生产增长的贡献超四成。
工信部预计,2024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7%左右,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保持基本稳定。制造业投资持续扩大,国家产融合作平台助企融资突破万亿元。
赛迪研究院工业经济运行首席研究员乔宝华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2024年我国工业生产总体平稳,对宏观经济的“压舱石”作用凸显;工业出口增速显著反弹,机电等产品优势增强;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也增长较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稳步推进。落实落细存量政策和一揽子增量政策,建立政策落实效果动态监测和评估机制,加强宏观政策协调配合,保持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等政策同向发力,形成政策合力,打出有效有力的政策组合拳。
此外,会议强调,明年将深入实施消费品“三品”行动,分级打造中国消费名品方阵。研究制定建立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投入机制的方案,加力推进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支持政策落实。
乔宝华建议,接下来应当延长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有效期限,考虑增加补贴额度和可换新产品种类,将手机、服务器、家庭网关设备等纳入消费品以旧换新支持范围,提振电子产品消费。伴随“两新”政策效应逐步释放,明年企业技术改造与设备更新需求将继续提振,对投资增长形成有力支撑。
2、强化优质企业与国家高新区培育
今年工信会议将去年的“加快培育创新型企业”进一步延伸,明确“建立完善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和创新型中小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等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
赛迪研究院新型工业化研究所副所长曹茜芮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目前需要建立健全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延长亏损结转年限政策。发挥好企业“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作用,推动科技企业成为科研攻关的主力军。
此外,会议提出,加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布局建设一批国家制造业中试平台、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实施国家高新区新赛道培育行动,推动一批省级开发区升级为国家高新区。
这也是继去年科技部与产业科技发展相关的部分职能转移到工信部之后,对于国家高新区进行的新规划。
据了解,我国现有178家国家级高新区,这些高新区不仅贡献了全国20%以上的工业增加值,还集聚了30%的高新技术企业、40%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0%的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和发明专利、60%的科创板上市企业、70%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80%的全国重点实验室。通过打造高端装备、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一批战略性产业,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能。
3、加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对于传统行业的技术改造一直是工信部的重点工作。今年会议强调,要加强重点行业企业技术改造,推进重点行业设备更新、工艺升级、数字赋能、管理创新。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魏琪嘉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当前明确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是重要一环,要通过全面推行绿色制造,促进工艺现代化、产品高端化,提升产品质量和品牌效益,通过挖掘技改投资潜力形成产业供给和需求的良性循环。
这与今年推动的大规模设备更新行动也不谋而合。
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副会长原庆丹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目前大规模设备更新带来的市场增长潜力非常巨大,预计市场规模将超过5万亿元。这一轮设备更新不仅涉及工业、农业、建筑等多个领域,还涵盖了交通运输、教育、医疗等多方面,具有广泛的行业覆盖范围和深远的经济影响。
此外,会议还明确要启动实施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行动。
近日印发的《标准提升引领原材料工业优化升级行动方案(2025—2027年)》,明确到2027年,完成石化、化工、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稀土、黄金等行业的标准评估及优化,分行业构建支撑原材料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同时,发布并实施200项以上数字化转型、100项以上新材料领域以及100项以上绿色低碳标准,推动10项以上强制性国家标准立项。
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业司司长常国武表示,对标推进新型工业化目标任务,原材料工业仍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低端过剩和高端不足并存、绿色化转型面临较大压力、数字技术融合应用还不深入,优化升级任务仍然较为艰巨。接下来工信部将进一步加强先进适用的标准供给,充分发挥标准引领作用。在传统产业领域,编制钢铁、轻工、机械等行业标准建设指南,加强数智技术、绿色技术等融合领域标准制修订,引领产业优化升级。
4、生物制造、量子产业、具身智能等未来产业政策将出台
对于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本次会议明确,将实施培育新兴产业打造新动能行动,推进制造业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推动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扩大北斗应用规模。因地制宜建设低空信息基础设施。
赛迪顾问智能装备产业研究中心总经理杨岭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地方发展低空经济应首先聚焦自身要素资源,厘清五项关键要素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低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一是厘清低空空域开放和应用的关系;二是厘清有效市场和潜在市场的关系;三是厘清技术创新和技术应用的关系;四是厘清政策创新和机制创新的关系;五是厘清安全发展和安全监管的关系。
而在发展未来产业方面,本次会议提出,要开展未来产业创新任务“揭榜挂帅”,制定出台生物制造、量子产业、具身智能、原子级制造等领域创新发展政策。推进服务型制造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提升工业设计水平。
赛迪研究院无线电管理研究所(未来产业研究中心)副所长李艺铭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接下来以量子科技、生物技术、原子级制造、绿色能源、商业航天等为代表的未来产业将持续实现突破,部分新领域新赛道有望迎来商业化爆发的前夜,逐渐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活跃力量。比如,2024年我国量子科技市场规模将超890亿元,持续保持高速增长;原子级制造正处于从理论创新与关键技术突破向产业化迈入的关键阶段;随着航天器制造能力的提升和产业链配套的健全,商业航天有望打造另一个万亿级市场。
赛迪研究院调研发现,部分省市在未来产业新领域新赛道布局中,更倾向选择那些普遍认为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细分赛道,但本地在该领域存在基础研究相对薄弱、高端人才储备不足、相关产业生态不完善等情况,可能会造成一定的资源浪费。
李艺铭建议,各地应当立足自身基础条件和特色优势,明确本地未来产业发展的战略定位和重点方向,围绕核心企业与关键技术,积极引进上下游配套企业,完善产业链条,培育和集聚一批高成长潜力的科技企业。有条件的地区可以依托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大学科技园等,加快建设一批在全国具有标识性的未来产业园区和未来产业先导区,引导各类资源加速集聚,打造特色产业链,因地制宜布局未来产业,形成未来产业发展新增长极。
5、实施“人工智能+制造”行动
本次会议明确,将实施“人工智能+制造”行动,加强通用大模型和行业大模型研发布局和重点场景应用。
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底,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接近6000亿元,相关企业超过4500家。据Precedence Research预测,2024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将达到1.6万亿元,同比增长37.9%。
至于如何推进“人工智能+制造”,在12月27日下午召开的2024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大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谢少峰表示,接下来将编制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路线图,培育一批典型的应用案例,打造十大行业、百大场景、千家标杆,促进深度融合应用要夯实发展的底。同时,围绕算力、算法、数据等核心技术,加大技术攻关,推进软硬件适配,构建从智能芯片到算法框架大模型的全栈式产业链,推动通用大模型与行业大模型协同发展。加强产学研用协作,打造一批生态主导型龙头企业,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引导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支持开源社区建设,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生态。
对于后续“人工智能+”的主要方向,赛迪研究院信息化与软件产业研究所副所长高婴劢建议,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消费品、原材料等数字化基础较好的重点行业将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应用,聚焦研发、生产、质检和供应链管理等关键环节,发展数字孪生设计、人机协同生产、质量智能检测、供应链精准协同等新模式新应用,引领生产方式和组织形态变革。电力、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碳排放领域将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应用模式路径,发展“碳足迹”“碳标签”等智能应用,提升数实融合的“含智量”“含绿量”。
6、5G基站数量将突破450万座
2024年,是中国5G发牌的第五个年头。5年多来,中国5G实现了令人瞩目的规模化发展。本次会议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已累计建成开通5G基站超过419万个,千兆宽带接入用户超过2亿户,实现“乡乡通5G”。预计全年,电信业务总量、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同比均增长11%左右。
会议也明确,将继续推动5G演进和6G技术创新发展。明年将完善“双千兆”网络发展政策措施,试点部署万兆光网,力争累计建成5G基站450万座以上。
中国信通院标准所无线信息化研究部主任辛伟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指出,我国5G应用已进入规模化发展的关键期,高质量、低成本的融合终端成为5G应用规模化的前提。随着5G RedCap芯片的推出,5G模组价格进一步下降至200元以下。而随着应用规模的扩大,芯片、模组价格有望持续下降。当前5G-A国际标准的第一个版本刚刚冻结,设备研发仍处于起步阶段,需协同考虑5G-A技术能力,探索一批具备应用价值的潜在场景,分阶段、分场景区域推进5G-A商用,有序推动运营商现网能力升级。
会议还提出,明年要有序推进算力中心建设布局优化,加快网络升级“联算成网”。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主任单志广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表示,智能计算已经成为我国算力结构中增速最快的类型,其中大模型是智能算力的最大需求方,需求占比近六成。预计到2027年,中国智能算力规模年度复合增长率达33.9%。不过,对于智能算力的布局也不能一哄而上。
“如果没有真实的应用场景牵引,就没有对算力设施进行普遍互联的需求。”单志广表示,算力网和物联网一样,需要有真实的应用场景牵引,根据实际应用需求进行分级、分域、分区的互联互通。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张云泉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也指出,近两年甚至出现了一个城市同时建设多个超算中心和智算中心的现象。由于需求不足,过度追求规模效应,运营过程不透明和缺乏监管,则可能导致智算中心空转甚至停机的现象出现,现有的算力中心必须考虑充分发挥设备生命周期内潜在效益,避免造成资源和资金浪费。
7、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再扩容
中小企业是促进创业创新的重要力量。工信部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过14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6万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557家,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达到300个,中国中小企业服务网正式开通上线。
对于接下来的中小企业发展,本次会议明确,明年将研究修订中小企业划型标准,推行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评价,开展新一轮中央财政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
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局局长梁志峰近期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时指出,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是国家的长期战略,工信部坚持专精特新发展方向,梯度培育优质中小企业,在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接下来也将着力构建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机制,完善“选种、育苗、培优”全周期培育体系,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联合财政部继续支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打造新动能、攻坚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强化产业链配套能力。加强人工智能、数据要素等新质生产力赋能,持续完善中小企业数字化公共服务,构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长效机制。
同时,在已经培育了300个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的基础上,本次会议明确,明年还将再培育100个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300个国家级集群共创造产值7.8万亿元,同比增长10.5%,入驻中小企业8.5万家,带动就业超过500万人;优质中小企业数量达2.2万家,占集群中小企业总数量的26%;集群中小企业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数为297.3件,同比增长22.2%;中小企业上云比例达69.4%,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普及率达53.6%。
梁志峰表示,工信部中小企业局接下来将加快制定出台促进集群发展的若干措施,引导地方完善集群梯度培育体系,推动各地健全集群促进机构职能,提升集群公共服务能力;举办与产业链相关的集群对接活动,促进集群间共同开拓市场、共享资源要素;适时推进集群建设指南、成熟度评价标准等指导性、导向性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