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庆诺奖二维材料研究院消息称,其重点孵化的碳捕集与资源化CCUS项目成功获得2000万元融资,CCUS创新中心已经完成招投标和结晶工序成套设备购置。项目可将二氧化碳“变废为宝”,1吨二氧化碳可获利2000多元。
项目由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副院长毛华中博士团队主持,项目采用特种选择性纳米分离膜技术与高效结晶技术的有机结合,即“选择性纳米膜+化学转化”(CCC)技术,可使火电厂混合气体中的CO2被高效分离并直接转化成负碳的工业原料产品。第一代产品为碳酸氢钠、碳酸钠等。
毛华中预估,1吨二氧化碳可生产1.8吨的碳酸氢钠。每吨二氧化碳的捕集成本在一千元左右,而通过这项技术获得的碳酸氢钠产生的利润则达两千多元,可真正实现变废为宝。
“届时,二氧化碳不再是工业废气,相反,它是可以为工业带去正向收益的资源。”毛华中博士说。
据介绍,“选择性纳米膜+化学转化”(CCC)技术完美解决了传统CCUS技术应用场景受限、占地面积大,严重亏损的痛难点问题,将广泛用于化工、钢铁、水泥等重点高碳排放行业烟气的碳减排。
目前,重庆诺奖二维材料研究院已与其他股东共同发起成立了创诺低碳科技(重庆)有限公司,设立了碳捕集与再利用(CCUS)创新中心。现阶段,CCUS创新中心已完成实验室技术概念验证,孵化了九龙博赛铝业自备电厂烟气CO2捕集与资源化(CCUS)示范项目,项目配套结晶工序成套设备已经完成招投标与设备购买。同时,研究院还与万州区政府合作建设、落地于博联热电联产厂区的CCUS一期示范项目正式投入运营,即将实现首批“绿色产品”生产。
围绕CCUS一期示范项目,公司已与国家能源集团、国家电力投资集团、重庆能源投资集团、信发集团等达成合作意向,合作规模从500吨到1万吨不等。
创诺低碳科技负责人表示,碳捕集与资源化CCUS项目,未来在渝将实现“碳中和1+N”全产业链运营,打通碳捕集、输送、利用、封存等关键技术环节,建成“技术开发—工程示范—产业化”的二氧化碳利用技术创新体系,延展清洁固碳产业链,可根据市场需求与自身经营情况,在整个碳中和领域上下游价值链布局,包括碳交易权排放、碳资产管理、碳中和大数据等业务。
上游新闻记者严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