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成都12月28日电四川盆地,天府之国,孕育出绵延上千年的农耕文明,如今正在迈入新篇章。2024新时代“天府粮仓”发展年会28日在四川遂宁举行。本次年会以“汇聚新力量培育新动能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为主题,旨在汇聚各方智慧与力量,共同探索四川农业现代化的新路径。
随着“天府粮仓”建设的不断加快,遂宁面对撂荒地这一影响粮食产量的问题,主动作为,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一系列创新举措,成功将撂荒地转变为丰产田。
政府牵头企业参与共筑高标准农田基石
高标准农田建设既需要政府牵头带动,也需要相关企业及农户的积极参与。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农业组组长、四川省人民政府原副秘书长杨新元指出,撂荒地问题是当前乡村振兴以及农村产业发展当中的热点问题。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撂荒地整理,大力遏制耕地的闲置,农田的丢荒,对整治撂荒地制定了专项的行动方案,采取了很多措施,取得了突出的成效。
杨新元强调,在整治撂荒地过程中,完善政策、提高保障至关重要。必须在用地政策上加以优化,对产业道路用地要加以保障,对完善撂荒地基础设施、改善生产条件应给予必要的政策补贴。
四川省乡村发展集团副总经理、四川天府粮仓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李雪剑从企业的角度分享了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经验和做法。他表示,传统的农业难以形成规模效应,缺乏溢价能力,也无品牌建设能力,更没有打造全产业链的能力。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张金名片,也是农业发展的宝贵资源、产业的根基。企业在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过程中,应注重全产业链布局和品牌建设,实现村民有收入、地方有产业、消费有保障、国资有增值的多赢局面。
科技助力政策扶持撂荒地变身丰产田
长期以来,耕地撂荒对国家粮食安全、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都构成了严重威胁。为有效应对这一问题,四川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省农业经济学会会长吕火明建议,摸清底数,分类推进撂荒地利用,如通过土地托管、代种代耕等措施保证无人耕种的土地得到利用;通过水利设施建设、地块归并整理等改善耕作条件,恢复生产;对不宜耕种的土地,则根据条件发展适宜的农作物。此外,还需强化政策扶持,加快设施建设,规范土地流转,并加强指导服务,以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
在依靠科技整治撂荒地的具体思考中,吕火明提出了多项策略。他强调,要坚持“用养结合、分类布局、量效并重”的原则,根据撂荒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选择种植模式,如采取连作模式实现小麦-大豆两熟或连套结合模式实现小麦-大豆+玉米三熟种植。同时,他提倡“五良”融合,即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良制的有机结合,以实现“量效”协同。在土壤培肥方面,他主张采取多元增碳培肥,充分利用当地资源,提升土壤肥力。此外,通过构建“计划-生产-销售-加工-品牌”的粮食产业链,提升种植效益,促进耕地和粮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经过多年实践,遂宁市在撂荒地整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遂宁市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杨桓介绍,自2020年以来,按照“先易后难”“先田后土”的思路,遂宁市已累计整治撂荒地53.8万亩,成功实现了“荒地”变“粮田”的转变。在这过程中,遂宁市探索出了多种撂荒地复耕复种利益共赢模式,如“三方共耕”“成建制流转”等,通过严格落实市县乡村四级“田长制”、加强撂荒地动态监测等措施,坚决守住了耕地保护“生命线”。
在夯实整治撂荒“基本功”方面,遂宁市采取了多项措施。首先,通过构建卫星天上拍、“田长”地上查、群众监督举报的综合预警机制,全面排查摸清了耕地利用及撂荒底数。其次,采取“一村一案”“一地一策”制定整治方案,分类组织、科学复耕,并依托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新农人”等主体,通过成建制流转土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等方式,有效解决了零星地块撂荒问题。此外,遂宁市还通过强化利益联结,探索出了多种利益共赢模式,激发了复耕复种内生动力。
高标准农田的建设不仅让荒地重获新生,为打造“天府粮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我国粮食安全贡献了一份应尽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