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2024年A股一波三折。但随着9月底以来政策思路明确反转、市场大幅上涨,新一轮波澜壮阔的大行情已遥遥在望。展望2025年,市场将如何演绎?行情空间如何?哪些方向值得关注?详见报告。
一、方向上,反转的核心逻辑
9月24日以来,多场重磅会议会密集召开,各项政策宽松措施密集加码,带动市场逻辑反转。
9月24日金融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发布会,吹响政策红利的冲锋号。
9月26日政治局会议明确地传递了新导向——“正视困难、坚定信心,切实增强做好经济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要抓住重点、主动作为”。
10月8日发改委明确将贯彻落实一揽子增量政策,包括加力提效实施宏观政策、进一步扩大内需等。
10月12日财政部宣布将在近期陆续推出一揽子有针对性的增量政策举措。包括加力支持地方化解政府债务风险、发行特别国债支持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补充核心一级资本、允许专项债券用于土地储备、支持收购存量房用作各地的保障性住房、加大对重点群体的支持保障力度等。
10月17日住建部等五部门推出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的“442”增量政策组合拳(四个取消、四个降低,两个增加)。
11月8日,人大常委会安排地方政府债务限额一次性提高6万亿元+从2024年开始连续五年每年从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中安排8000亿元专门用于化债+2029年及以后年度到期的棚户区改造隐性债务2万亿元仍按原合同偿还。
12月9日政治局会议要求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打好政策“组合拳”。
其中,资本市场政策的反转是核心。1)9月24日,央行宣布创设新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凸显了股市作为这轮政策组合拳的重点,更关键在于创造性地打通了央行助力资本市场的通道,未来将有效地支撑起中国股市的价值重估。2)9月26日政治局会议再次强调:要努力提振资本市场,大力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打通社保、保险、理财等资金入市堵点。要支持上市公司并购重组。3)10月8日发改委明确“提振资本市场”是增量政策的五大方向之一。4)10月18日,人民银行正式启动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SFISF)操作,并设立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5)11月15日,证监会正式发布《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10号——市值管理》。
回顾A股三十多年历史,历轮市场反转都肩负着历史重任。不管是助力国企纾困和企业融资的“5·19”行情,还是2005-2007年随着股权分置改革启动的牛市,或者致力于促进融资、推动转型升级2013-15年牛市,又或者中美摩擦下打赢科技战,以及解决国内企业融资困境需求驱动,注册制改革和机构资金入场双向扩容引领的2019-21年结构性牛市,A股历史上的历轮市场反转都肩负着历史重任。对于本轮,近年来,国内经济承压,尤其是地产、地方债务风险凸显,资本市场又到了承担重任的时候。
本轮的不同在于,提振股市的逻辑有所变化。资本市场正在成为引导资源配置的核心平台:
1)提振股市的新逻辑之一:优化资源配置,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9月24日以来,截至12月3日科创50、创业板指分别上涨56.3%和46.7%,远超上证综指同期22.9%的涨幅。更强的市场表现、更高的估值,将带动社会资源流向新质生产力方向、助力发展和转型升级。
2)提振股市的新逻辑之二:通过财富效应,提振市场信心。股市财富效应拉动消费者信心,这在历轮股市上涨中都有体现。如果股市复苏、赚钱效应持续,财富效应反哺实体需求,有望进一步驱动经济复苏。
3)提振股市的新逻辑之三:化债、盘活优质资产、推动资产负债表修复。
过去几年投资者对中国两大困难的担忧,一是房地产的债务风险问题,二是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问题,以及两大困难所带来的三张表的恶化,即居民资产负债表、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企业资产负债表都缺乏扩表动力。
而当前,在化解债务、扩大内需的增量政策红利的释放期,鼓励优质上市公司进行资本运作,通过并购重组那些尚未上市的优质科创资产、专精特新企业,有望一举多得:
一方面为上市公司股价走强和股市“慢牛”增厚基本面基础;
另一方面,有效地盘活各类国资科创基金或政府母基金,有利于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和企业资产负债表的修复。地方政府通过推动旗下国企进行并购重组,盘活存量资产,是高质量化债、助力企业转型脱困的重要途径。一则通过注入优质资产、出清低效产能,修复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实现高质量化债;二则还能通过旗下资源整合优化资源配置,助力困境企业转型脱困,提高经济效益,推动实体经济发展。
并且我们看到,2024年以来,从年初证监会召开支持并购重组的座谈会,到4月国务院发布资本市场新“国九条”进一步鼓励并购重组,再到近期证监会发布的“科创板八条”、“并购十六条”,各省市也先后出台支持并购重组的文件、召开并购重组相关培训会,国家高度重视并购重组对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多项并举活跃并购重组市场。
并且,与2013-15年并购重组周期不同的是,本轮并购重组市场上一个鲜明的特征是,地方国资的参与活跃度持续提升,正在成为本轮并购重组市场上的重要主导方。一方面,今年以来截至11月底,已有至少34家上市公司实控人从个人或无实控人变更为地方国资,显示其正在资本市场上加速收购上市公司。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地方国企主导的并购重组案例涉及金额占比大幅攀升至40.4%,地方国企并购重组愈发活跃。
而这一趋势背后折射出的是,资本市场正在成为各地方政府引导资源配置的核心平台。过去地方政府之间通过比拼土地、税费和补贴等优惠政策来吸引投资,不仅加剧了地方财政压力,还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产业的重复建设。而通过收购上市公司控制权引进优质项目落地,这种“以投带引”的思路,将资本市场作为资本要素配置的核心平台,将引导资金流向效益更高、潜力更广的领域,加速创新资本的形成,形成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
这其中,合肥模式或成为典型。通过政府主导成立产业创投基金,吸引新兴产业的投资布局,合肥成功引进集成电路、新兴显示、新能源汽车等多个产业集群,从而反哺经济增长、就业和产业升级。在实现资产增值后,国资股权有序退出,继续投入下一个项目,形成了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之间的良性循环。合肥市目前已经形成三个专化的国有资本投融资平台,有效地发挥了国有资金的杠杆作用,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合肥模式”作为已经率先跑通的、通过地方政府股权投资引领产业升级,实现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之间良性循环的典型案例,也引发广泛热议和关注。
二、节奏上,震荡向上、走得更远
9月底以来,政策反转带来估值修复。行至当下,估值修复已较为充分。在基本面未出现修复或预期出现重大变化的前提下,中国资产估值已修复得较为充分。纵向对比,A股估值和股权风险溢价均已突破23Q1的水平,接近2021年底的水平。横向对比,从PB-ROE、PE-G的角度来看,中国资产的估值也已经和全球其他资本市场相当。
而从分子端来看,“盈利底”大概率已经出现,基本面修复的方向是明确的。但数据验证还需要时间,预期和现实将轮番主导市场。
10月宏观数据指向经济在巩固9月复苏成效的基础上又增添了多个亮点。11月PMI继续较前期上升0.2个百分点至50.3%,连续3个月上升,且连续2个月运行在扩张区间。供需两端均有回升,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分别为52.4%和50.8%,比上月上升0.4和0.8个百分点。中国股市、中国经济正逐步进入良性循环。后续随着存量政策落地和增量政策出台,信用周期有望改善,价格有望在明年下半年回升至正增长,进而带动企业盈利修复。
但是考虑到从政策出台到落地部署,进而传导至实体经济所需要的时间,尤其是在本轮价格通缩压力更“顽固”的背景下,上市企业基本面的改善仍需要时间。因此,在基本面和市场方向清晰但又缺乏足够数据支撑的前提下,预期和现实将轮番主导市场,把握市场节奏很重要。
此外,特朗普上台后,中美贸易战或仍将有所扰动。特朗普在竞选中主张将美国所有进口关税普遍提高10%-20%,其中,对中国加征至少60%的关税;共和党2024年党纲也提出取消中国最惠国待遇,逐步停止必需品进口。随着11月6日特朗普宣布胜选,且共和党同时成为参议院和众议院的多数党派,明年新一轮中美贸易战对经济和A股冲击仍不容忽视。
因此,整体来看,明年市场大概率是震荡向上。但我们更需要强调的是,在反转逻辑的大框架下,更要关注的是这轮行情走多长。
围绕着反转逻辑,中国股市、中国经济要形成良性的正面循环,需要更长久的行情。在反转逻辑的大框架下,资本市场和资产负债表以及中国经济要形成一种良性的正面循环,需要更长久的行情,而不是短期暴利。但是中国经济的好转不是一蹴而就的,本轮上涨也或将由多个阶段性的“快涨、大波动”的震荡市构成,底部逐步抬升、拾级而上。阶段性快涨之后的颠簸、分化,其实是在等一等股市和经济的良性互动。行情震荡向上,才能走得更远。
往后看,预期和现实均有望驱动市场上涨。根据DDM三要素模型,在当前估值修复已较为充分的情形下,市场进一步上涨需要更加乐观的预期(提升远期市盈率和风险偏好)或者盈利出现改善。
后续两个节点需要重点关注:
1)节点一:明年3-4月,基本面反转验证窗口。一方面,美国对华贸易制裁细节逐步敲定,外部扰动“靴子落地”。更重要的,3月初两会进一步明确经济目标和包括赤字率在内的增量政策力度,为市场注入一剂“强心剂”。同时在经历逆周期政策发力2个季度后,2024年年报和2025年一季报有望验证企业基本面的改善,进一步强化市场信心。
2)节点二:2025年7、8月,价格回正+中报景气验证窗口。若明年3-4月份企业一季报显示基本面尚未出现明显改善的拐点,下一个观测时间点可能要等到2025年下半年。参考历史,2012-2024年,每年7月-12月中,花旗中国惊喜意外指数逐步回升,指向下半年往往是预期缓慢修复的窗口。与此同时,根据兴证宏观团队的测算,作为本轮经济下行周期改善最慢的指标,PPI同比最快要等到2025年7月才能回正。随着生产资料物价的回升,企业信心和业绩修复的概率也将更为显著。此外,7月的业绩预告和8月的中报也是又一次检验景气的机会。
三、空间上,增量资金从哪里来?
回顾A股历史经验,只要方向反转,钱从来不是问题,关键是资金流入的节奏。从中期的维度来说,当前市场需要摒弃熊市思维,坚定多头思维,对行情的时间和空间不要设限,因为资金动力仍源源不断。
1、首先,资产荒下,本轮来自居民端资产配置的力量或较强。当前国内居民存款超过148万亿元,对于权益资产配置存在巨大潜在增量。9月底以来市场大涨,个人投资者正是主要的增量来源,开户热情高涨,10月新增开户数已仅次于2015年时的历史峰值。
往后看,当前股票、基金在居民总资产配置中的比例仍低,居民财富以及产业资本向中国股市再配置的趋势下,A股市场有望迎来源源不断的增量资金浇灌。
2、其次,ETF方面,作为近年来最重要的增量资金之一,明年有望继续贡献主要增量,预计净流入超6500亿元。ETF是今年A股市场最重要的增量资金之一。今年以来累计净流入超9600亿元,持股规模持续创新高。展望明年,随着ETF产品矩阵扩容、发行惯性延续,保守假设明年份额变化略低于近两年平均水平,即增加约4000亿份,平均净值涨幅约为5%,对应净流入规模将超过6500亿元。
3、险资方面,绝对规模的增长叠加市场回暖之下权益仓位的提升,将带动险资进一步大幅流入,明年有望贡献超4000亿元增量。截至2024年10月,今年保险公司保费收入累计同比增长12.41%。与此同时,参考国家金融监管总局的数据,截至三季度末,保险资金运用余额也同比增长14.06%,带来险资大量的配置需求。其中,财险+人身险(占险资总规模的96.7%)合计持有的股票和基金规模分别较年初增加3918亿元和2469亿元,成为今年市场难得的增量。
展望明年,中性假设下 2025 年险资运用余额维持9%左右增长,权益投资比例主动抬升至13.5%,则全年保险资金有望为市场贡献超4000亿元增量。
4、公募基金方面,发行有望回暖,明年增量或将在2000-3000亿元。今年以来主动偏股基金发行主要受到业绩因素制约,月发行多维持在100亿元以下。展望明年,考虑到公募基金新发规模通常与基金重仓股过去一个季度表现存在较强正向关系,因此随着市场回暖、赚钱效应回归,基金收益率有望逐步改善,偏股基金发行有望回升至200-300亿元/每月,全年增量预计2000-3000亿元左右。
5、外资方面,这次有望更多会做右侧。外资对于A股的配置仓位仍处于历史低位。随着中国股市回暖、经济预期改善、基本面逐渐企稳,资本追逐利润的本性下,仓位回补将驱动外资持续回流中国。
6、私募方面,随着市场回暖,私募基金风险偏好有望逐渐改善,预计明年仓位抬升也将为市场重新贡献增量。根据华润信托的测算,截至2024年10月末,股票私募仓位为56.31%,同样处于历史低位。私募作为绝对收益投资者,仓位的回升也往往滞后出现在市场右侧,参考2019年,私募仓位在市场反弹两个季度后的二季度开始明显回升。
四、结构上,从赔率和胜率角度关注两大方向
1、赔率角度,重点关注新质生产力以及并购重组。
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领域是长期促进经济动能切换和短期托底政策的发力结合点,重点关注AI、半导体、信创、机器人、低空经济等。
并购重组:作为高质量化债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本轮围绕地方政府主导的三大并购重组线索布局有望提高胜率,重点关注优质地区本地资源整合、收购上市公司控制权、供给侧出清三大线索。
2、胜率角度,重点关注内需以及供给格局优化的先进制造业。
内需:明年外需受潜在新增关税扰动,经济增长更需内需接力。而扩内需作为本轮政策组合拳发力重点,也将是明年稳增长的重要抓手,重点关注消费板块中的教育、餐饮、医疗、免税等服务类消费,以及传统消费领域如食品饮料、家电等行业龙头、核心资产(关注分红、增持、回购注销行为);此外,顺周期中关注有望受益于化债政策的建筑与地产链龙头。
供给格局优化的先进制造业:寻找过去几年产能扩张已显著放缓、出清相对充分、明年产能利用率大概率迎来修复拐点的行业,同时配合兼并重组,行业竞争格局有望加速优化,重点关注新能源、军工等先进制造业龙头。
4.1、赔率角度:关注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领域是长期促进经济动能切换和短期托底政策的发力结合点。
尤其是,美国大选带来对华政策的不确定性使得自主可控的必要性再度提升,且与国内新质生产力发展耦合,财政预算有望进一步向“安全”主线倾斜。一方面,国内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产业链供应链升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方向,恰好与国内卡脖子技术的关键领域不谋而合,自主可控既是大国博弈背景下的战略手段,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明年财政加力信号明确,后续有望继续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用于支持科技创新、产业链安全等战略重要性较高的方向,助力高质量自主可控。
重点关注AI、半导体、信创、机器人、低空经济等方向。
1、AI:AI向上周期带动的算力需求仍是当前科技成长方向最确定的产业逻辑,明年有望进入新的阶段。全球厂商算力军备竞赛仍在持续、三季度北美大厂资本开支再创新高,而随着大模型迭代创新速度加快,以AI芯片为代表的算力硬件需求有望维持高增;与此同时,多模态模型不断发展催生端侧AI、应用革新,明年商业闭环和应用落地有望加速,也将进一步推动AI算力板块维持高景气。
2、半导体:外部不确定因素增多,“自主可控”重要性持续凸显,叠加国内政策发力助推与晶圆厂逆周期扩产,国产化进程有望加速。近年来,国内半导体设备厂商已在多领域实现突破,但仍有众多环节国产化率较低,例如刻蚀、薄膜沉积、光刻、量测监测等领域,国产替代增量空间较大。而随着美国对华半导体制裁持续加码、国内晶圆厂逆周期扩产,叠加政策助推(财政加力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投向科技自立自强等重要领域、大基金三期成立等),将带动半导体设备行业持续景气,设备的零部件、半导体材料景气度也有望触底回升。
3、信创:美国新一轮政治周期即将开启,科技全球化趋势面临新变局,信创产业发展愈加重要。今年以来,立足于促进信创产业发展,政策红利不断释放,随着国际环境的边际变化以及国内财政政策的加力,信创加速发展具有较强确定性,近期党政信创的区县级订单已在不断落地,验证信创加速发展趋势,叠加国产基础软硬件厂商产品性能不断提升,有望迎来新一轮成长机遇。
4、机器人:在特斯拉为代表的巨头引领下,人形机器人明年有望迈入快车道,国内巨头加速布局,带动全产业链受益。在长期降本趋势下,国产核心零部件企业优势明显,未来有望充分受益于行业需求的爆发。
5、低空经济:低空经济横跨制造业、服务业,是能够辐射带动相关领域融合发展的综合性经济形态,随着各地空域试点的深化和推广、eVTOL等飞行器的适航推进,低空经济有望进入快车道。当前我国在eVTOL、无人机等低空飞行器的适航工作已在世界前列,地方政府积极推进低空经济试点,有望推动低空空域进一步开发和应用端的快速进步。低空经济作为新兴的经济增长点,有望迎来更广阔的发展前景,为社会经济的多元化发展贡献新的动力。
4.2、赔率角度:重视并购重组主题,布局三大核心线索
政策支持下,今年以来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节奏显著加快。作为高质量化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本轮并构重组有望成为可持续的产业趋势。
行业上,竞买方主要集中在机械、医药、电子、化工、新能源、计算机等产业整合加速、新质生产力行业,同时交易金额较大的行业有军工、交运、非银、有色等。
类型上,以横向整合、战略合作为代表的产业整合占比逐步提升,持续巩固成为并购重组的基本面盘,而跨界收购、财务投资、买壳上市等行为逐步降温。
其中,围绕地方政府主导的并购重组布局,有望成为本轮并购重组投资机遇中的主线。随着资本市场引导资源配置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更多地方政府开始探索类似“合肥模式”的发展路径,通过资本运作带动高质量化债、高质量发展。而随着当前并购重组成为资本市场中资源配置的主要途径,本轮地方政府有望成为并购重组市场上重要的主导方。
当前,地方政府通过并购重组参与经济发展的两种模式正在愈发清晰:1)类似于“合肥模式”,地方政府通过收购上市公司控制权,并以此为平台整合产业链优质资产,从而引进优质项目落地、延伸和完善自有产业链,对于盘活资产负债表、推动地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重要意义;2)地方政府主导旗下企业进行整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为进一步增强地方企业盈利能力、做大做强产业集群和扩大地方财政收入提供重要支撑。
围绕上述两种模式,地方政府主导的三大并购重组线索值得关注:
线索一:自身拥有丰富优质资产、优势产业的地方政府,通过并购重组支持上市公司向新质生产力方向转型升级、做大做强优势产业的案例。关注广东、浙江、江苏、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优势产业链的本地龙头,后续通过吸收各类优质资产、引领本地产业做大做强的概率较大。
线索二:地方国资通过收购上市公司控制权,从而引进优质项目落地、延伸和完善自有产业链的案例。今年以来主要集中在新能源、电子、机械等符合地方政府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目标的行业,以及化工、有色等部分地区传统优势行业。这些上市公司被地方国资收购后,一方面,部分经营困难的公司通过接受地方政府的纾困行为,后续具备困境反转的预期;另一方面,部分在某一行业显示出成长性和竞争力的上市公司,被收购后有望成为地方打造强产业链的“链主”企业,后续具备强者恒强的潜力。
线索三:政策推动的传统产业资源整合,通过并购重组实现供给侧出清的案例。参考16-17年供给侧改革的经验,通过鼓励重点供给过剩行业进行兼并重组,从而提升行业集中度,是化解产能过剩的有力举措,有望成为政府推动产业整合重点关注的领域。关注近年来盈利承压,但竞争格局分散或产能依然过剩的行业,主要集中在传统行业(环保、化工、券商、钢铁、塑料等)、先进制造业(新能源、军工、医疗医药等)。
4.3、高胜率角度:关注内需、先进制造业两大有望反转的方向
1、反转方向之一:内需。明年外需受潜在新增关税扰动,经济增长更需内需接力。而扩内需作为本轮政策组合拳发力重点,也将是明年稳增长的重要抓手,重点关注消费板块中的教育、餐饮、医疗、免税等服务类消费,以及传统消费领域的行业龙头(关注分红、增持、回购注销行为);此外,顺周期中关注有望受益于化债政策的建筑与地产链龙头。
1)内需消费:一方面,聚焦服务类消费。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完善发展服务业体制机制”,7月政治局会议强调“把服务消费作为消费扩容升级的重要抓手”,8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服务消费已经成为扩大消费的重要动力和主要增量来源。消费行业中,内需占比高且明年预期盈利改善的方向主要集中在服务类消费领域,且外需承压期通常是内需政策发力的重要时间窗口,潜在增量政策加持下具备盈利修复基础,可重点关注教育、餐饮、医疗、免税等。
另一方面,精选传统消费领域如食品饮料、家电等行业龙头。由于这些行业多已步入成熟期、盈利稳定,更加重视股东回报,分红和增持回购意愿较强,且随着国内需求企稳修复,将兼具增长和分红。
2)顺周期中,关注受益于化债政策的建筑与地产链龙头:随着地方政府化债逐步落地推进、财政压力缓解后新增投入项目的预期强化,受政府主导、应收类资产占比较高的行业有望迎来现金流和资产负债表的改善,主要集中在装修装饰、专业工程、基础建设、房屋建设、工程咨询服务等建筑和地产链行业。
2、反转方向之二:供给格局优化的先进制造业。寻找过去几年产能扩张已显著放缓、出清相对充分、明年产能利用率大概率迎来修复拐点的行业,同时配合兼并重组,行业竞争格局有望加速优化,重点关注新能源、军工等先进制造业龙头。
1)新能源:近两年新能源行业供给经历加速出清,其中电池、风电零部件、光伏硅料及逆变器等环节已出现补库迹象,明年开工率或将率先迎来拐点,业绩有望先行企稳修复。当前锂电、风电、光伏行业的新增供给已明显放缓,扩张性资本开支大幅回落,三季度产能利用率已降至历史底部,供给正在加速出清。其中,电池、风电零部件、光伏硅料硅片及逆变器等环节三季度已出现补库迹象,明年大概率将迎来产能利用率拐点,基本面有望逐渐企稳改善。
与此同时,伴随供给去化,锂电池、风电行业龙头集中度逐渐抬升,随着政策对兼并重组和淘汰低效、过剩产能的支持力度增强,明年行业竞争格局有望进一步优化,产业整合或将成为重要看点。新能源中电池、风电行业龙头营收集中度近两年逐渐抬升,而光伏行业集中度仍在下降,且行业面临的亏损压力也在持续加大。今年以来,政策对兼并重组和供给出清的支持力度已在增强,明年产业整合有望提速,将进一步加速行业出清和竞争格局优化,强化龙头市场地位。
2)军工:行业在手订单已在回升,“十四五”存量需求有望加速释放。前期受“十四五”规划中期调整、订单下达延迟等因素影响,军工行业经营承压,“以销定产”模式下行业供给随之调整,当前库存和产能利用率均已降至历史低位。明年将是“十四五”收官之年,军队建设“十四五”规划执行已进入能力集成交付关键期,订单需求有望加速释放,三季度行业在手订单(预收账款+合同负债)已开始回升,预期四季度至明年订单需求或将进一步恢复。
与此同时,明年军工行业也将迎来多重催化:一方面,世界局势仍较动荡、地缘政治风险时有考验,国防军工是大国博弈主战场,国内军费投入有望继续维持较高增速水平。明年美国即将开启新的政治周期,新型大国关系背景下,国防军工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也是大国博弈的主要战场,军费和武器装备的投入有望维持在较高增长水平。
另一方面,参考历史经验,五年规划通常是影响军工行情演绎的重要因素,明年“十五五”将启动编制,随着新一轮订单周期开启,有望推动行业整体景气复苏。军工作为强计划性行业,五年规划对于行业经营和市场预期有着重要影响,是军工行情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参考历史经验,从五年规划启动编制,到正式落地的第一年,军工行业的超额收益通常较为明显。因此,明后年随着“十五五”规划编制推进、落地,军工行业未来三到五年的发展指引将逐渐清晰,伴随新一轮订单周期开启,景气成长属性有望强化,或将推动产业链整体景气度迎来复苏。
最后,随着市场并购重组步入活跃期,军工行业兼并和资产注入步伐有望加快,这也或将成为明年军工行情的重要催化。从历史上看,并购重组和资产注入始终是军工的重要交易主题,且往往是板块大级别行情的核心驱动因素之一。军工行业央国企众多且当前资产证券化率仍相对偏低、存在较多非上市优质资产,是并购重组主题交易的主阵地。近年来,军工央国企重大资产重组已在持续推进,随着市场并购重组步入活跃期,也将为军工板块表现提供支撑。
风险提示
经济数据波动,政策宽松低于预期,美联储降息不及预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