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年底,已站在风口一年的低空经济,依然支持政策不断。
本周,国家发改委新设立了低空经济发展司,具体职责包括拟订并组织实施低空经济发展战略、中长期发展规划,协调有关重大问题等。
今年以来,全国各地积极出台政策抢抓风口,竞逐打造“低空之城”。 据《科创板日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已有北京、安徽、江西、重庆、广州、贵阳、武汉、苏州、无锡、沈阳等十个省市发起设立低空经济产业基金,其中,规模最大的达到200亿元,总规模已超千亿元。
据中国民航局预测,到2025年,我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到1.5万亿元,2035年有望达到3.5万亿元。
在号称低空经济元年的2024年,融资端正出现新动向:低空经济已成为今年国资及政府引导基金最青睐的赛道之一,国资及政府投资平台正在大举进入。
关于2025年的低空经济产业融资趋势,沃兰特航空合伙人、高级副总裁黄小飞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该行业国资头部集聚效应明显,市场融资集中于前三到四名公司,国资投资占比较高,少数公司能获得市场化耐心资本。同时运营竞争分化,制造和运营链条开始耦合,运营竞争加剧,少数企业将获头部认可。
经过一年的孕育与发展,低空经济产业链各环节的方向逐渐清晰。展望2025,该产业在新的一年又将呈现哪些新趋势?
中国低空经济联盟执行理事长罗军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2025年将是低空经济全面推进之年,各地的低空经济指导意见将会与执行方案结合更加紧密,路径更加清晰,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将会集中规划建设,一些行业标准也将陆续推出。
水木创投合伙人宋峰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低空经济在消费级已经形成大疆无人机一家独大的较稳定市场格局;在农业植保、电力巡线、环境监测等行业应用领域已经有较成熟应用;在物流方面的应用则已经有序开展。但在行业政策、基础设施等方面有待完善;载人eVolt方面仍在逐步完善产品和技术,并开始探索旅游、通勤等方面的应用。融资将向行业应用的无人机龙头企业集中。
赛迪顾问智能装备产业研究中心总经理杨岭则对记者表示,2025年更多元的eVTOL产品谱系研制与适航认定仍然是行业核心主线,部分eVTOL产品在运营服务方面的突破也值得期待,有望形成更完整的eVTOL商业化内涵。
“总体判断明年低空经济发展环境将更加友好,低空经济整体将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实践探索示范仍是主基调,低空装备、低空运营、低空基础设施、低空飞行保障等各个环节均将形成阶段性成效,相关法律法规、标准体系、技术体系也将在探索中加速完善与优化。” 杨岭说。
低空经济投资:国资及政府基金成主力
今年以来,众多实力雄厚的国资企业正纷纷涌入低空经济赛道。12月20日,上海低空经济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其六大股东均为上海重量级国资国企;紧接着,12月21日,湖南省低空经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也应运而生,股东名单中同样集结了多个湖南当地国资;12月24日,再度传来中国邮政集团宣布成立无人机公司的消息。
更早前,深圳低空产业发展服务有限公司于2023年11月成立,这是全国首个地方性低空经济国资平台。
组建平台公司之外,国资和政府引导基金还通过股权投资的方式,积极助推低空经济产业发展。可以看到,在低空经济领域多家头部企业的投资方名单中,国资及政府引导基金的身影频现。
沃兰特航空的多轮融资的投资方中,就有自贡创发、南山战新投、北京机器人产业基金等国资及政府引导基金。今年5月特金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完成的B轮融资,有深圳中小担创投和上海自贸区基金的参与,后者是全国首只自贸区主题投资基金;今年7月,成都科创投集团宣布,其下属成都重产基金完成对四川沃飞长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B轮投资。以擅长风投著称的合肥自然也不例外,12月初零重力飞机工业宣布完成的超亿元A+轮融资,正是由肥西产投独家领投。
基金活水带来了产业爆发,国内低空赛道挤满了国资及政府投资人。
据财联社创投通-执中数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国共有258家低空经济相关的项目公司获得过融资,关联基金930支,其中,国资母基金有40支,政府引导基金30支,关联投资机构有444家。沃兰特、沃飞长空、亿航智能、时的科技、零重力、小鹏汇天等一长串的低空经济产业链企业,都得到了资本的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入局低空赛道的国企以交投、城投以及国投公司居多,它们通过直投以及参设股权投资基金等方式布局。
国资加速参与对低空经济发展有何影响?杨岭在接受《科创板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期多地国央企入局低空经济产业,将给低空经济发展带来的三个方面的增量,一是更多丰富的优秀人才队伍进入低空;二是更多中长期产业资本进入低空;三是更多研制主体将提供更丰富多元先进产品与服务,这三方面增量均会对低空经济的中长期快速发展提供关键支撑。
罗军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国资将主要担负低空经济重要平台、空中和地面基础设施,配套设施,航线特许运营,公共交通工具的投入等,代表政府对当地低空经济的统筹,运营和布局。
宋峰也对记者表示,在低空经济发展中,央企国资具有资金体量大、能够长期投资的优势,可以投资长周期的基础设施,打造较大体量的应用场景,支撑低空经济的长远发展。
各地对“天空之城”的竞逐也进入白热化。财联社创投通-执中数据显示,从国内现存低空经济相关企业数量这一维度来看,广东、北京、江苏排在了全国前列。
今年以来,广东已有约40家国企(包括省属国企及地方国企)入局这一赛道。其中,广州、深圳、珠海是广东发展低空经济的核心城市,这些地方国资实力也相对较强,因此布局低空经济的国企力量活跃。总体来看,广东国企在全产业链条都有涉猎,但更多国企还是利用自身资源基础在下游拓展“低空经济+”业态,或者参与基础建设、保障服务等。
比如,在低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深城交低空方案总监欧阳新加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为支撑安全、高效的低空飞行和产业快速集聚发展需求,作为低空经济全链条落地解决方案提供商,深城交构建“低空数字化平台、创新基础设施、飞行运营服务”系列创新产品与工程,支撑各地低空“管起来、建起来、飞起来”。“目前深城交已具备多个低空测试场方案和工程经验,提供上百种零部件、整机、应用场景测试能力,为提升区域低空产业吸引力提供支撑。”
一个问题也相应浮现:在低空经济发展中,国资国企具有哪些优势、又可以发挥何种作用?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目前,国资国企在低空经济领域主要分布在两大块。首先是航空制造环节,例如航空工业通飞以通航产品为核心主业,其中大型水陆两栖飞机AG600,已经成功完成海上、陆上、水上首飞和航空应急救援综合实战演练;其次是机场设施设备、油料保障等配套服务环节,例如中国航油以及各地的机场集团等。
“此外,国资国企对基建设施、保障服务系统平台的搭建等方面展现出强烈的关注和兴趣,针对低空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国资央企可以从全产业链上游发力,承担起低空基建使命。”
eVTOL成关注焦点,投融资集中倾转旋翼构型领域
作为低空经济的重要载体,今年以来,eVTOL一直被热切关注。随之而来的是政策托举、融资升温。
政策层面,今年3月,工信部等四部门印发《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年)》,明确推进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等一批新型消费通用航空装备适航取证;鼓励飞行汽车技术研发、产品验证及商业化应用场景探索。
多地随之出台支持eVTOL发展的相关政策。深圳提出,加快推动载人eVTOL等低空航空器产业化,对研制载人eVTOL、飞行汽车并实现销售的在深圳实际从事相关经营活动的低空经济企业,给予一定比例销售奖励;上海则提出,培育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领军企业,重点研制4-6人座载人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
从运行模式看,eVTOL既包括有人驾驶航空器,也包括无人驾驶航空器,目前国内在研的数款eVTOL均为有人驾驶类型。从动力产生方式看,可分为多旋翼、复合翼(或称“垂直起降固定翼”)、倾转旋翼、倾转涵道等类型。
就国内制造商而言,多旋翼依靠旋翼升力大小实现飞行,代表公司包括亿航智能、小鹏汇天等;复合翼的代表企业则有峰飞航空、沃兰特、御风未来等多;而倾转旋翼,涉及沃飞长空、时的科技等一众主机厂。
eVTOL厂商多为初创公司,研发投入巨大,融资是公司发展下去的关键支撑,而投资人选择何种路线的eVTOL企业也成为焦点。赛迪顾问发布的《中国低空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4)》显示,目前,国内eVTOL整机制造领域的投融资主要集中在倾转旋翼构型领域,资本比较看好这一技术路线因而加大了投资。
由清华团队在2022年创办的追梦空天科技,就采用了倾转旋翼构型技术。目前,追梦空天已完成两轮融资,投资方包括水木清华校友种子基金等。今年,追梦空天完成吨级混动倾转eVTOL(DF600)第一阶段试飞,是继美国JOBY公司后全球第二家进入试飞阶段的混动倾转eVTOL企业。
水木清华校友种子基金合伙人、英诺天使基金执行董事丁昳婷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选择投资这家公司主要是出于团队看准了真实的市场需求,并且在倾转旋翼方面较有技术优势。团队组合也很完整,现在也已经成长为混合动力倾转旋翼头部企业。
在预测明年低空经济以及eVTOL的发展趋势上,其认为最真实应用场景从偏特种方面开始,“今年的珠海航展总体也呈现出这一趋势,”然后逐渐向大众民用方向发展,而发展速度则与低空空域的管理以及开放程度,包括相应的认证管理等因素,都有很大的关系。在各地的大力支持下,明年也许会有某些地方在这些因素方面开放特殊的窗口。
商业化运营还有多远?
尽管,低空经济领域的创业和投资都非常火热,但eVTOL以及整个低空经济距离真正“起飞”,还需满足不少条件。
比如在投入商业运营之前,必须通过严格的适航审定。适航审定,是民用航空局适航审定司在民用航空器投入市场运营前,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估的若干监督检查工作的总称,也是保障民航安全的第一道关口。
罗军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eVTOL整体上还需要拿完TC(生产许可证型号合格证)、PC(生产许可证)、AC(标准适航证)以及OC(运营合格证)四大认证,才能投入商业化运营,目前看来还需要两三年时间。2025年,将会有更多eVTOL企业在研发阶段取得突破,也将会有更多科研机构和企业进入这个赛道。
黄小飞也对《科创板日报》记者总结,2024年是中国低空经济元年,2025 - 2027年将进入产业加速阶段,也是全球领先主机厂进入适航取证的核心阶段。目前《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已于2024年1月1日生效,未来将形成以民航局为主导,多地方管理局及委托第三方机构联合对无人机上游进行审定的局面。
当前,亿航智能、时的科技、零重力、沃兰特、峰飞航空、小鹏汇天、磐拓航空、御风未来、沃飞长空等eVTOL飞行器制造企业都在积极取证。
今年4月7日,民航局正式向亿航智能颁发EH216-S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系统生产许可证,这也是全球eVTOL行业内首张生产许可证。加上此前取得的TC、AC, EH216-S在中国民航适航审定领域已集齐三证,迈入规模化生产阶段,为其下一步的商业化运营提供了重要保障。
北京一家低空经济咨询有限公司的研究人员对《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企业拿到无人机的适航证书,需要一段相当长时间的测试和审定过程,行业期待无人机适航审定可以适当加快,丰富低空经济飞行器的型号供给。“一般来说,型号合格证的审查环节比较复杂,耗时可达3-5年。未来越来越多的国产eVTOL将获得适航认证,这会为eVTOL 市场的繁荣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此外,空域改革也是低空经济“乘势而飞”的核心关键。近期,中央空管委即将在合肥、杭州、深圳、苏州、成都和重庆,开展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试点,对600米以下空域授权部分地方政府进行管理。
业内普遍认为,这一试点举措,标志着我国对低空经济的探索进入了实际性发展阶段。上述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试点600米以下适飞空域交给地方政府管理,是对空域管理进一步的权限下放,将使低空企业在空域申请上更加便捷。“目前期望是起飞前2小时申报就能飞,实际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
黄小飞认为,2025年会有更多地方开放空域,上述六城即将开展eVTOL试点,这是在已有省份全域低空开放基础上的新一轮试点探索,“且开放趋势不可逆,未来可能还有更多批次。”
其进一步表示,目前,全域低空开放试点省份已有湖南、江西、海南、安徽、四川等,加上即将开放的几个试点城市,开放已有延伸至核心城市的趋势。在此过程中,新模式、新业态、新场景将不断涌现,但同时也需要产业界配合管控安全。“例如山西、山东平阴的探索虽有问题(地方政府涉及低空经济特许经营权单一拍卖后被叫停),但仍有意义。”
罗军则认为,随着国家低空经济政策的全面推进、相关部门分工逐步趋向明确,空域管理或将进一步放开,“有希望放权至地市级政府层面,但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