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4-12-29 21:50:20 股吧网页版
洞察2024丨助贷业:变局下的“冰与火之歌”
来源:北京商报

  回顾2024年,助贷行业可谓挑战与机遇同行。业绩分化、资产承压、利率挑战、严峻监管形势下,不同梯队机构,也有着不一样的应对思路和发展策略。

  从机构反馈来看,今年整体的感受是,行业分化明显、获客成本高企、利率挑战持续,在此背景下,机构资产竞争更为激烈。其中,头部以稳为主,受限合规压力,持续深挖年化利率24%以内资产;腰部及以下平台则趁势抓紧扩张规模,不少平台又逐渐向36%资产迈进,但高定价客群背后的风险控制,值得行业关注。

  此外,与往年保持同样趋势,2024年出海仍被视为一个不错选择。目前,国内零售信贷市场增速放缓,多家机构不断加深布局海外业务,寻求新的突破方向。

  分化加剧下的资产之变

  “今年行业最大的感受是‘分化’加大。”多位受访的金融科技公司从业者向北京商报记者说道。

  从不同梯队机构表现来看,今年来,头部公司大都实现了业务规模稳健且快速的增长,金融科技巨头们的金融版图中,信贷资产规模、盈利水平表现可圈可点。

  不过,目前不少上市系助贷平台,在经历此前几年的高速扩张后,近两年来开始进入发展瓶颈期,这一特征在2024年表现尤为明显。

  正如此前披露的三季度上市金融科技公司财报,多家公司从营收、净利、贷款余额等数据来看,呈现分化趋势,特别是净利润表现分化显著。尽管大多平台实现盈利,但从趋势来看,也有公司增长放缓甚至录得亏损,业绩承压。分化显著的背后,除了行业竞争日益激烈影响外,也离不开部分机构业务的主动收紧及转向审慎的发展策略。

  一金融科技公司资深从业人员向北京商报记者谈到,金融行业信奉“得账户者得天下”,助贷行业中最为头部的参与方,凭借其在社交、电商、视频等各自领域国民级应用的巨大流量与生态优势,在流量获取和风险控制方面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

  但与之相对应的各上市系助贷平台情况却有所不同。在经历此前几年的高速扩张后,今年开始进入发展瓶颈期。监管政策的变化、合规要求的提升、获客成本的上升、资产质量的压力,成为了这些平台不得不面临的挑战。“在品牌效应、社会影响、合规压力的挟持下,这些曾经的互联网金融的‘先锋’们,不得不放缓规模增长的脚步,将资产上浮至24%以内。”该金融科技公司资深从业人员称。

  而这也进一步推动了腰部以下平台的资产“狂欢”。前述资深从业人员进一步提到,2024年,在贷余额百亿左右的腰部以下平台可以说是助贷市场中最大的得利者,自年初就开始揽过各上市系平台资产上浮后退出的24%以上市场,再凭借行业整体产品策略调整的“东风”,不少腰部以下平台,重点布局API渠道、同业拒量导流等模式,在市场上四处“掠夺”流量,在贷余额也可谓高歌猛进。

  “最甚者在百亿在贷的基础上一年连翻三倍,这部分参与者的搅局,也可以说是给未来的行业格局增添了诸多变数。”该资深从业人员感慨道。

  联储证券研究院院长助理(主持工作)、研究员沈夏宜评价,助贷行业在2024年已然开始出现分化,不仅仅其业务模式、服务对象开始分化,而且随着大监管背景下的市场规范化,未来发展趋势也将进一步分化。在她看来,助贷平台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不同形态,其中有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基础的平台型机构;也有通过搜索引擎等获取流量的线上流量中介型,这些模式的资源禀赋、经营模式迥异,所面对的客群和盈利能力也大不同,后续在监管规范下,行业会沿着越来越专业化的趋势发展。

  利率之变背后的风险考验

  资产之变的背后,也是一场利率与风险的考验。

  梳理各上市金融科技公司的财报可以发现,年初各家均在强化24%利率资产的占比情况,但背后不可忽视的是,不少平台的在贷余额出现停滞甚至缩降。

  “这对比此前几年助贷业务开疆拓土的大背景,几乎不敢想象。”一金融科技公司从业者说道,因为相对巨头来说这些平台会比较欠缺自有流量,在日渐高企的信息流投放获客成本下,盈利方式的单一和局限,也使得平台不得不追求更精细的运营方式。但持续经营24%以内资产将近一年后,资产表现压力又逐渐让这些平台意识到,资产上浮这条路艰辛又漫长。

  如今,消费信贷市场竞争仍在加剧,头部助贷平台的策略变化之下,北京商报记者也注意到,目前市场上不少小贷与中小助贷平台,由于24%以内资产的盈利性较弱甚至亏损,加之会员、权益包等受到强监管后,有的也逐渐向36%利率的资产迈进。不过,高定价客群背后的风险控制,同样值得行业关注。

  金融是经营风险的行业,利率的本质是对风险的定价。很大程度上,机构之间比拼的是识别与防范风险的能力。具体到消费信贷业务,平台能够生存盈利的核心,依靠的是按期履约还款的优质用户,确保所收回的本息,不仅能覆盖业务成本,还能填补失信客户所带来的资金损失。在当下运营成本持续上升、资产质量不断恶化的大背景下,有关24%与36%的行业难题还将继续困扰着这些助贷平台。

  “从近些年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趋势来看,全行业始终在不同的角度,维持着合规与风险的动态平衡。在金融全面纳入监管后,下沉市场经营风险的能力,也将到真正面临考验的时候。”前述金融科技公司从业者说道。

  素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同样告诉北京商报记者,2024年助贷行业头部中部在触达优质客群方面仍具有较强的优势,客群上浮战略等也取得了一定成效,而腰部尾部则向更为下沉的资产进行渗透,并采取融资担保等方式推高资产利率,甚至还有“双融担”模式的兴起,将触手下探至36%客群,企图通过高定价来覆盖更高风险。

  “但此类采取融担模式的贷款产品,有时会伴随着助贷机构对金融消费者的违规金融营销宣传手段。”苏筱芮说道,例如,采取欺诈甚至诱导手段来捆绑融担服务,甚至未经金融消费者同意就直接扣款,从而引发贷款纠纷及金融消费者投诉。在她看来,后续针对此类问题,需要将金融营销宣传工作与金融消费者保护工作一并结合,从源头提升助贷机构的合规运营水平,同时也需要督促持牌银行、消金等机构做好合作机构管理,使得持牌机构对标监管要求,明确合作机构准入及淘汰机制,将金融消费者投诉反馈纳入到合作机构评价当中。

  监管酝酿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行业之变后还有即将到来的监管之变。

  北京商报记者从知情人士处获悉,监管正在酝酿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新规,包括相关助贷业务中,助贷机构不得以任何形式对商业银行自主开展贷款审批进行限制,不得以任何形式向商业银行提出审批通过率等要求。另外,向借款人收取的担保增信费率不应高于贷款利率等。

  事实上,2024年多方监管部门已针对助贷行业发布了多项政策文件,涵盖了业务规范、风险控制、消费者权益保护等多个方面;另外,监管重点关注助贷行业的风险防控,特别是对资产质量、过度借贷、催收行为等方面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强。

  博通咨询首席分析师王蓬博预测,随着助贷行业的不断发展和市场规模的扩大,监管部门还将继续加强对助贷行业的监管,重点关注风险防控、合规经营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等领域。此外,监管政策将更加细化和严格,对助贷机构的合规要求也将进一步提高。

  例如2024年4月,福建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下发通知要求辖区内小贷公司将贷款年化利率控制在24%以内,这是继2021年监管要求消费金融公司严守贷款利率24%以后,首次对小贷公司的利率上限作出明确的监管规定。未来是否有其他区域地方监管跟进仍未可知,但当前腰部助贷平台与地方小贷是24%以上客群的主力军,在从业者看来,如果类似政策扩展到全国,或将对部分消金、小贷公司的盈利能力和规模增长造成进一步冲击。

  王蓬博认为,2024年助贷业行业分化较为明显,不同规模和实力的机构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头部机构凭借品牌、技术和资源优势,在市场收缩的情况下仍能保持一定的营收增长,但也面临着资产质量下滑等问题;中小平台则在资产定价、业务模式等方面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部分平台通过转型高定价资产等,一些实力较弱的平台则可能面临更大的生存压力。

  整体来看,主要表现为行业不良贷款比例处于上升区间,头部机构开始探索多元化的业务模式转型等等。一方面存量客户受到重视;另一方面催收行为规范化,此外,受资产风险和经营压力影响,助贷平台增加高定价资产投放已成为趋势。展望2025年,王蓬博预测,在市场竞争和监管压力下,一些实力较弱的助贷机构可能会被淘汰或被整合,行业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高。

  苏筱芮也指出,2024年助贷行业监管相关规定有所细化,包括贷前金融产品营销、贷后催收管理在内的一系列机制有所完善,展望2025年,在互联网助贷业务系统化的管理新规有望落地的大背景之下,助贷机构的合规水平预计将得到进一步提升,而助贷机构也需要关注监管形势与业务趋势,提前做好对应的合规准备及业务模式评估。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