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4-12-30 10:25:30 股吧网页版
我国新一代智能高铁有望2027年落地——访国家卓越工程师、铁科院首席研究员李平
来源:新华社

  新华财经北京12月30日电(记者丁静)多项技术仍然领先世界,新一代智能高铁有望2027年落地……京张高铁开通运营5周年之际,新华社独家专访了国家卓越工程师、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研究员李平,了解我国智能高铁的最新进展和创新方向。

  2019年12月30日京张高铁开通运营,作为世界上首条智能高铁,取得了智能建造、智能装备、智能运营等多项技术创新。5年来,世界高铁的智能化发展方向越来越明确,智能高铁竞争越来越激烈,但我国发展优势依然明显。

  李平说,5年过去,我国多项智能高铁技术仍然领先世界。一是总体性技术成果持续领跑。智能高铁技术体系被国际铁路联盟采纳并公开发布,为世界铁路贡献了中国方案。二是标志性单项成果仍然领先。比如,京张高铁八达岭长城站,深埋地下102米,至今仍是世界上埋深最大、结构最复杂、环保要求最严苛的土木工程,其智能建造技术依然领先。智能动车组、时速350公里高铁自动驾驶等技术也领先世界。

  京张高铁之后,智能化技术在京雄城际铁路、福厦高铁、印尼雅万高铁等多条线路进行了应用,智能建造技术应用到全国所有新建铁路。但要实现智能高铁持续领跑,需要加快技术迭代。

  “这是一个‘快鱼吃慢鱼’的时代,如果跑得不够快,优势可能很快会变成劣势。”李平说,进入人工智能2.0时代后,国铁集团率先提出新一代智能高铁发展目标,将在智能京张基础上实现更高水平、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的智能化技术应用。新一代智能高铁有望2027年落地。

  李平说,新一代智能高铁具备四个显著的代际特征:正向设计、全专业协同、跨行业综合、预测性分析。也就是要实现体系架构的正向设计,基础设施、移动装备、外部环境等全专业协同,铁路与气象、地震、其他交通方式综合联动,以及基于预测性分析的智能决策。

  举例来看,新一代智能高铁要实现“基于数字孪生的智能建造”,就是在实体工程施工前,通过虚拟场景进行仿真和验证,达到优化施工方案的目的。

  要实现数字孪生,就要取得覆盖铁路设计、建造、运营全生命周期的全专业数据。

  “在多年研究中我们深刻感觉到,智能高铁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专业多、主体多、层级多。不是每个单位、每个环节做到最优,最后就能确保大系统的整体最优。”李平说,只有整个系统高度开放,横向融合、纵向贯通、内外协同,才最有可能在可控的条件下实现综合最优目标。

  当前,解决智能高铁的复杂系统问题,仍然存在难点。

  李平说,智能高铁发展,需要技术、数据、标准三者协同发力。特别是数据,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在智能高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过去几年,她和团队摸清了铁路主要系统的基本编码情况和跨系统共享需求,研发了智能高铁大脑平台,并在国铁集团和多个铁路局应用,在打通数据壁垒、实现标准共享、发挥数据要素价值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效。

  目前,李平和团队正在探索通过“隐私计算”技术,也就是在原始数据不出业务域、数据可用不可见的情况下,实现跨部门的数据联合计算,进一步破解数据共享和流通难题。

  “谋划新一代智能高铁不是简单的技术提升,本质上是从单个业务系统的智能走向多系统协作的群体智能。”李平说,未来还要解决跨系统、跨行业、跨生命周期的协同。

  这些年铁路不断打开门搞创新,将京张高铁的智能化方法论、体系架构、大脑平台等应用在重载铁路、城际轨道交通等路外单位。

  “115年前,京张铁路打破了中国人不能自建铁路的断言,是一条‘争气路'。今天,京张高铁开创世界智能高铁先河,为中国高铁技术领跑打下坚实基础,是一条’光荣路。”李平说,过去十多年,铁路人抓住高铁智能化发展机遇,给出了无愧时代、无愧使命的答卷。未来,还要争分夺秒加油干,跑出创新“加速度”,推动中国高铁持续高质量发展。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